【述说内蒙古】中国首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迎来70岁生日-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学院
午后阳光暖暖地照在一望无际的锡林郭勒草原上,羊群散落在原野。蒙古族牧人毕力格巴特尔悠闲地斜躺在山坡上,用手机上网,关注正在举行的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实况。
8日下午,人们纷纷赶到设置在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的大会现场,为中国首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庆祝生日。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有事钟无艳,经济社会从此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是中国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农牧业凋敝,工业几乎“一穷二白”。
而据官方统计娄昭君,2016年内蒙古GDP达1.86万亿元,较1947年增长642倍,经济规模跻身全国中等行列十大奇冤,人均值跃居全国第六位;牲畜存栏量达到1.36亿头(只),产粮278亿公斤,较70年前分别增长14倍和15倍;工业增加值达到7758亿元,增长6000多倍。
鄂托克旗赛乌素嘎查牧民巴育巴特一家五口人承包着3000多亩草场,牧业收入加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补贴,每年超过20万元。他说:“周边不少牧户的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生活越来越好。”
自治区成立前,百姓生活贫苦,而去年,全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
从出行靠马车、驼队到乘坐飞机、动车,从居住简易毡房到高楼大厦,从一度缺医少药到实现全面医保,从人均寿命不足35岁提高到75.8岁……“70年来,内蒙古经济发展红利不断惠泽大众,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说。
锡林郭勒盟镶黄旗牧民斯琴,每到冬末春初草料青黄不接时,就会到邻近的汉族农民家赊账购草,待秋季牲畜卖掉后再去还账。“汉族兄弟们对我很信任,给了我很多帮助。”斯琴说,“这两年我学着种青贮玉米肥猫寻亲记,他们也热情帮忙。”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互相学习、团结互助三界西游,70年来,各族干部群众共同维护着社会的安宁和边疆的稳定。
“自治区成立70年来,内蒙古各族人民开创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安全的大好局面,创造了西部地区、边疆地区、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奇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郝时远说,“这些都表明,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王默君巴宝利官网。”
中国共产党找到民族区域自治这条道路,经历了艰辛探索和长期实践。
1923年,李大钊等中共北方党组织领导人在北京蒙藏学校,向乌兰夫等蒙古族青年宣传有关主张和民族问题纲领,随后第一代蒙古族中国共产党人诞生。1925年衙内闯三国,中共北方区委在内蒙古建立党组织,内蒙古革命从组织上正式成为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一部分。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乌兰夫等共产党人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粉碎了内外势力妄图将内蒙古分裂出去的图谋,领导内蒙古各族人民选择了正确的道路。
上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蒙古族人口较多的鄂托克前旗城川镇一带,成立了自治区,为后来实施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累了经验。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民族的平等合法权利和少数民族的特有权益。坚持民族性与区域性相结合,因地因时完善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成功实践的重要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周竞红说剑屠苍穹。
这个夏天,蒙古族青年宝音巴达拉夫发起的蒙古语夏令营超高校级,让10多名蒙古族小朋友接触到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微型机器人等许多新奇的“高科技”。这位出生在科尔沁草原的小伙子,从小接受蒙汉双语教育。“母语是我成长的根,汉语让我拥抱现代、了解世界,学好它们都很重要曾近荣。”宝音巴达拉夫感慨道。
2016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颁布实施,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和保护,民族教育得到优先重点发展。
“多年来,自治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立法,制定和批准了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蒙中医药条例、草原管理条例等500多件地方法规、意见,让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内蒙古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团英说。
“把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结合起来,是内蒙古70年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宝贵经验。”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研究员蔡常青说。
自治区成立后,国家拨出资金,安排项目,帮助内蒙古发展经济窦爱莉。段曦“一五”时期的156项重点工业项目中,有5项放在内蒙古,国家还迁来一批企业,调来干部、工人、科技人员7万多人。改革开放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支撑了内蒙古经腾飞。
中共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着重延长资源型产业链,引导企业走资源转化增值之路,努力跳出简单“挖煤卖煤,挖土(稀土)卖土”的老格局,通过创新驱动,提高产业档次和产品附加值。
在发展中,内蒙古坚守生态底线,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
70年来,内蒙古还重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安代舞、长调等44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保护,大批民族典籍、口传古籍以及上千种歌舞、音乐等民间艺术被发掘、整理,悠久的草原文化得到传承、延续。
“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认同,草原文化成为内蒙古地方文化的名片,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氛围和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生活关系,让内蒙古实现了繁荣发展。”郝时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