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韩锋【郭博说酒】黄酒曾是中国酒的代言者?-当代先锋网

全部文章 admin 2015-11-21 662 次浏览
【郭博说酒】黄酒曾是中国酒的代言者?-当代先锋网


黄酒

如果你还以为黄酒只是拿来做菜的,请不要再跟我谈酒文化。

  这本是我拟定的这篇小文的标题,后来觉得太长,只好略微修改和调整,但核心的观点并不改变。
2015年6月,我从江南大学毕业,随即回到贵州意大利不面,两年来自己也很少喝黄酒了。在茅台一地,不要说是黄酒,就是啤酒、葡萄酒、洋酒,乃至国产其他香型的白酒,都不被认为是“酒”。它们顶多只能算是一种含有酒精成分的饮料而已。若是某人设宴,非有几斤酱香老酒,肯定都不好意思发出邀约。
在贵阳,每次到超市去逛,都要看看酒水区究竟有哪些货色。若要找到黄酒,只有在调料区才能得见。如果不信,可去超市验证。约莫一月前,在清镇的一个超市里,发现了黄酒的踪迹。看其生产日期沈青川,竟然是2015年的。若非携带不便,我定将其一扫而光。这次偶然相遇,勾起了我对黄酒仍存的那点儿“意思”。假期结束回校后,第一件事便是在苏宁购入两件黄酒,生产日期是2016年10月的。再放两月,装瓶一年,且入秋冬,刚好可以喝了南京大学校歌。
黄酒
我到无锡之前,因为关注饮食文化的缘故,倒是知道黄酒不但可以喝,且可以拿来做菜。到江大的第一波舍友牧羊人羊奶,说每次看见黄酒,都会将其与做菜联系起来。山东来的哥们儿,也作如是观。其他更无论也。
在江大日久,离家乡太远,虽有友人黄博士和家中长辈源源不断地提供,也难免有青黄不接之时。这时候,就只有寻求替代品。开始时,喝点啤酒或葡萄酒。啤酒非我所爱,葡萄酒实在难以和消愁解忧联系一起。随着对酒文化了解的加深,觉黄酒或亦可以一试。
大约是刚到无锡的那个冬天,就开始接触黄酒。起因是有一次,和水哥买了一瓶二锅头现代修真录,还有好些小菜,二人对饮毕。次日颇觉不舒服,遂对二锅头产生了恐惧之感。之后再喝二锅头,是今年3月在北京的事了。不记得是哪一天,在一家小菜馆里,和朋友点了几个小菜,试着让老板温了一壶黄酒来。我记得是锡山特黄,在无锡大街小巷,都有售卖,价格并不贵,大约五块钱一瓶。饭馆里也才八块。冬天的无锡,风吹得尤其让我等没有见过世面的山民感到恐惧。一壶温热的黄酒,加了姜丝,一口下去,竟然寒意全无。一壶下去,也竟能醺醺然,好不美妙。
其后,逐渐喜欢上了黄酒。其实也并不要多贵,五块钱一瓶的锡山特黄,就挺不错。是故每年夏末,我就开始去小店里抱回几件。因秋冬时节喝的时候才去买,多只能买到新近灌装的产品。若是夏末,则很可能买到淡季就没有售出者。黄酒酿造后,有一个后发酵和老熟陈酿的阶段。瓶子上标注的三年陈、五年陈、八年陈、十年陈,不尽可信正室难为。但灌装日期却没有造假的必要和可能。根据我的经验,哪怕装的是新酒,有个半年以上,喝起来也是很顺口、很舒适的爱婴室门店。

江浙的黄酒江夏镇,口味比贵州的发酵米酒一类,要淡一些。但因其是主产区,酿造历史悠久,技术娴熟,用料考究,故亦相当醇和。那么里尔克秋日,黄酒是否能够醉人呢?根据一般喜好白酒者的说法,除了白酒之外,其他的酒都是喝不醉的。比如说啤酒味如马尿(不知道是否有人真的尝过马尿)只是胀肚子,葡萄酒酸不拉叽的没什么喝法……其实,有一种说法,叫做“茶亦醉人何必酒”。当然,这只是一种诗意的表达。但既然茶都能醉人,黄酒亦是酒类,何以不能醉人。
一般喝黄酒,确实不敢喝多。可能是接触的是所谓的低端产品吧。若超过两斤,次日不舒适的症状,会比较明显一些。若一顿一斤到一斤半,不会有什么异样的感觉。后来看书,知道是发酵酒类,因未经过蒸馏环节,故有一些发酵产物学云网,仍残留在酒液之中。故多饮之后,有不舒适之感。想以当今酿造技术,对此当有解决的办法。然提倡饮酒适量,却无论酒质再好,质量再高,陈酿再久,都是必要的富永爱。
黄酒的酿造和消费吴丹健身操,主要集中于江浙沪皖一带。在中国酒史和酒文化发展史上,更多的时候,都是以黄酒为载体的。如果说早期中国所酿制的酒类,更多类于醴酪(即醪糟、酒酿之属)。那么,起码从我们脱离了“吃酒”的阶段,将酒液与酒糟分离之后,黄酒就已经步入成熟阶段了。是故我想,在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中,无论是项羽和刘邦的鸿门宴上,还是曹操与刘备论英雄时所煮的酒,还是李白醉入的酒肆,还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宴席……所用的酒,都应该是黄酒。我们往往说中国酿酒历史悠久,却并未深究所酿的是何种酒类,这是研究和宣传中的一大缺失。


即便是流传至今的酿酒技术文献,也多集中在黄酒。如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宋代的《北山酒经》《酒谱》,乃至《古今图书集成·酒部》,所录者几乎为黄酒。宋元时期,白酒异军突起。但烧酒酿制之法,较少有详细的记载。白酒品评之语,多亦不高。一般朝廷飨宴、赏赐馈赠,士大夫日常饮用及交际,所用者亦几乎是黄酒声学楼。今日之“孔府家”“孔府宴”,均言其历代为孔府酿制使用及上供之品。然查孔府档案,清代孔府确实曾自己酿酒,但恐是北派黄酒,难言其为白酒。至若孔府所用者,首选绍酒(绍兴黄酒),次为金华黄酒,再次则为苏锡黄酒。较为正式的场合,白酒是没有地位的。
及至近代,江浙人在中国政治和文化诸领域的影响,仍是十分巨大的。他们走到哪里,就将黄酒带到哪里。民国时期,重庆有“允丰正”,专门出产黄酒。其最初创设,就是为了满足到重庆做官之江浙人的口味。又如1930年代梁实秋、闻一多等人群集青岛,有“酒中八仙”之称。虽来自四面八方,但所饮用的,却是陈年绍兴酒。当年的贵州盘县才子张道藩,在青岛大学做教务长。回乡办事的时候,专门给他们每人带去两瓶陈年茅台酒。梁实秋等人拿到后,并不重视,扔在床脚,几乎忘去。若今日有人获赠两瓶陈年茅台,果能至此乎?

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大致描述了黄酒店的格局。鲁迅写道:“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无论是站着喝的,还是坐着喝的,所喝的大略都是黄酒。黄酒酿好经压榨后,酒糟或用以喂养猪鱼,或再经蒸馏成为度数不高的“白酒”。然白酒一般供劳动人民饮用,士大夫之属,是很少饮用白酒的。
比如在北京,清人言其酒店“一曰‘南酒店’,所售大约为女贞、花雕、绍兴、竹叶青之属;一曰‘京酒店’,所售为白烧、涞酒、木瓜、乾榨等”(《陋闻曼志》)。近人常常言及的“大酒缸”,几乎是近代北京酒文化的表征。经营大酒缸的多半是山西人,以零卖白干为主。贮酒用缸,韩锋有大缸二缸、净底不净底之别。缸上盖以朱红缸盖,用来代替桌子。经常光顾酒店和“大酒缸”者,多为一般劳动人民。北京长大的何兆武在《上学记》中回忆道,那些光顾烧酒店的顾客,多是体力劳动者。站在门外,喝上一个、两个烧酒,便又开始劳碌。较有身份和地位的人,若是趋于新潮,则多饮啤酒、葡萄酒及其他洋酒。若是爱好国产者,亦多是饮用黄酒。北京旧时饮食场所“八大楼”、“八大居”、“八大春”之类,售卖的均是黄酒。而苏州之石家饭店、王四酒家……,这些美食之地,所配者更是非黄酒莫属独臂胜哥。在广州、上海等城市,专供黄酒者不少,此点只需翻阅近人日记、文章,便可知一二。

那么,何以黄酒在今天知者不多呢?这与现代中国饮酒模式和消费结构的改变有关。时光步入清末民国时期,黄酒酿造,和其他国货一样,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从袁世凯时代开始,政府就试图将酒税纳入政府管控之中,征收酒类税、酒类营业牌照费(类似于营业税)、酒类公卖费,税率畸高。加上交通运输条件虽日有改善朴彩英,但若长途跋涉,于酒质上大有影响,于成本上大有不便。种种原因,造成了黄酒酿造业的衰落。众所周知,黄酒酿造所需的原料,为高质量的糯稻。最为讲究者贺天才,要以绍兴鉴湖水及其附近所产糯米酿制为最佳。即便是临近之苏州、无锡一代出产者,饮酒者都觉其味薄。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国民政府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界精英,多被动集中于西南一隅。黄酒产地,几为日人占领。
西南地区之绍酒(绍兴所产黄酒)、仿绍酒(以绍酒酿制方法酿造者,即广义上的黄酒),并不能满足各界需求。而各省所产土酒,如桂林之三花酒,川渝一带之大曲酒,贵州之茅台酒,此前虽亦较有名,但总不若绍酒之名满天下。在此不得已的情形下,倒是有好多饮酒客,转而饮用白酒,从而爱上白酒的。
抗战胜利后,江浙沪皖虽然光复。然其黄酒酿造业,既经日人之摧残,复经内战之损害,其鼎盛时代,已然过去。新中国建立后,面临此一穷二白的困境,只有自力更生一途。黄酒酿造,对原料颇为考究。而在民食尚难保障的时期,李建群其前景自可想见。翻阅数十年前的技术文献,多在探求以代用粮、饲料粮酿酒,食用粮尤其是黄酒酿造所需的精糯米萤爱,自然供应困难了。主管部门大力推广的,是烟台白酒操作法,其实也就是技术发展重心完全转移到了白酒上来。当然,白酒在市场上取代黄酒的过程与原因较为复杂,非一两篇小文所能解释清楚。在此只是简单提示一些线索,以供有兴趣者参阅批驳。
是故需要明了两点,方能对黄酒有一种同情之了解。其一,黄酒是中国酒史上最为久远、文化底蕴尤其深厚的酒种,我们所言的“中国酒文化”,很多时候其载体都是黄酒。其二,黄酒曾是最为高端的饮品,是中国酒的代言者,但其在近代的发展历程却颇值得回顾和反思,也是黄酒业者所该着力的地方。
作者介绍
郭旭,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人,贵州商学院副教授李方伟,博士毕业于江南大学,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研究人员,长期从事酒文化写作和酒业发展研究。
来源|当代先锋网
编辑|张婷
编审|林茂申 彭奇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