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历史】桂剧第一锣为何在恭城-桂林恭城瑶家大院
桂剧
桂剧当年这面锣,沧桑历尽命如梭。
鸣声在外成瑰宝,牵动梨园韵事多。
诞生于巍巍王城的楼台歌榭,扎根于寻常巷陌的戏坊舞台,天性中的贵雅沾袭桂林山水的文脉风流,桂剧,翩然三百年,宛转流连,余音不绝。
三百年间,桂剧前进的脚步未曾停歇。流传甚广的传统桂剧《拾玉镯》,民国时轰动一时的新编戏《人面桃花》阳信政府网,乃至建国后和近年来不断涌现的优秀作品,桂剧的好看,耐看,有趣,有意,精致细雅之余不失万家烟火的亲切。
一说到桂剧,懂的人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湖南、桂林、平乐或是灌阳,在恭城似乎只有听桂剧的习惯,就连平时的庙会也是请来的外县戏团。尽管如此,这桂剧与恭城还是有着这么一段不深不浅的渊源。这期请听“瑶山妹”给大家讲一讲这桂剧第一锣与恭城背后的故事。
桂剧第一锣
据广西桂剧界前辈说,桂剧有三面好锣,分别号称桂剧第一、第二、第三锣。此三锣是苏州铸锣名师铸造,清末流入广西。因沧桑变故,二锣于柳州,三锣于平乐榕津相继还铜,音容俱渺。唯有第一锣尚幸存恭城。
桂剧第一锣自离模胎问世,曾三易其主。后于上世纪20年代末,为素有“广西梅兰芳”之誉的林秀甫珍藏。他得此宝锣,如伯乐得宝马秘境追踪,似卞和珍玉璧,爱若掌珠。1934年,林秀甫随一剧团到恭城演出,因时局动荡网众验房,马乱兵荒,梨园票房冷淡。由于剧团收入菲麦玲玲薄,为窘境所迫,林秀甫只好忍痛割爱,将此宝锣以50元银洋(一说30银洋)卖给恭城父老,以济燃眉之急。此后,桂剧第一锣随恭城茶江业余剧团跑乡走镇,声震四邻。
?桂剧第一锣
1956年,广西桂剧团巡回演出至恭城。当年艺人旧地重游,追思往事,万千感慨,涌上心头。名角蒋金凯更是念念不忘。此锣在当地为蒋与名且谢玉君演出《梨花斩子》时烘云托月,锦上添花。为此,蒋金凯曾与茶江业余剧团协商,可否借让此锣,以便进京演出洛天神。但当地剧团因多年使用此锣,视为价值连城之宝,婉言推却,终未达成借让协议。
1958年,自治区桂剧艺术团赴川演出流金砾石,桂剧“打鼓王”黎兰芬(恭城莲花人)亲自回恭城老家借,也未得当地政府许可,空手而归及伟佳微博。
1961年,自治区桂剧艺术团再派净行名家蒋金亮到恭城借锣,败兴如前。
1962年,自治区桂剧艺术团又派黎兰芬之子黎二牛到恭城借锣。当地人用“狸猫换太子”手法泗玥砭石,鱼目充珠。黎二牛耳聪目明,识别真伪,并再三恳求。终因业余剧团人多嘴杂,说长道短,黎二牛失望而返。
?京剧电影《龙江颂》
1974年危情三日,蒋金亮“前度刘郎今又来”。因“十年动乱”期间工作交接表,宝锣收藏几乎不为人知晓了,只好在县文艺宣传队借了一面还可将就用的锣进京演出《龙江颂》。
桂剧第一锣”为什么被桂剧前辈艺人如此垂青呢?据蒋金亮1974年到恭城借锣时说,此锣乃纯铜所铸,音质纯,声洪亮,能文能武,最能体现桂剧打击乐的伴奏特色。再则是造此锣的工匠有独到的技艺校园风流狂龙。据说,造锣时,锣被烧红后,匠人口含清水,手拿铁锤,水落锤下,说时迟那时快,便向着锣心打去,谓之“一锤定音”。宋佳妍在蒋金亮再次到恭城前,自治区桂剧艺术团曾请人在桂林铸锣,连铸数面,终因质杂技欠,未能如愿以偿。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瞬已到199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人有幸一睹宝锣风采。此锣大小与一般桂剧常用大锣相仿,重4.2公斤,直径50.2厘米。用校音器测其音高为D,用槌轻敲,宏声振振降酶灵胶囊,经久不息,果然名不虚传。有瑶歌为证:
桂剧当年这面锣,
沧桑历尽命如梭圣莫丽斯。
鸣声在外成瑰宝,
牵动梨园韵事多。
更多恭城历史文化系列
将一一为您娓娓道来
敬请关注
推 荐 阅 读:
琴帝漫画?国家级“非遗”文化--桂剧
图源丨百度 网络
文源丨《梦里瑶乡》网络等
桂林恭城瑶家大院编辑部整理
桂林深处·大美恭城
点击顶部或扫下方二维码
关注「桂林恭城瑶家大院」
了解更多信息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微博「桂林恭城瑶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