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邬跃【视频】暑期“三峡行”第二日(更正版)-菁莪文轩

全部文章 admin 2020-01-12 612 次浏览

【视频】暑期“三峡行”第二日(更正版)-菁莪文轩


请点击上面绿色圆标收听
孩子们行走三峡的声音本次音频主编:黄彦溪(初二) 赵以诺(五年级)独立撰稿参与音频录制学员:夏轩 张博禹 等
这一期音频从撰稿到录制我都没有参与,甚至都不知道孩子们是什么时间、在哪个房间里录制的。只是录制完了,小主编便激动地跑过来,眼睛里闪着亮光告诉我:所有参加录制的同学都特别棒,彼此配合,各司其职,合作特别愉快,录完以后的自我感觉也很好。还迫不及待地让我听蓝爱子。虽然在音频里我还是听到一些表达的错误和不合适的内容,但是,我并没有当时就指出北川美幸,先让孩子们享受一下这种独立尝试带来的成就感,这种成长的体验可能比一个表达或知识的错误的纠正更重要。最起码我是这么认为的。所以,我还是把他们的“成果”原样呈现给大家了。
我们的声音
(本文由学员 黄彦溪 赵以诺 撰稿)
时光匆匆,三峡行的第一天已随长江滚滚逝去。
而三峡行的第二天,我们将登千古名楼,蔡紫芬寻觅那耸立在长江岸边的文化名楼,和那楼阁里盛放的情感与精神的历史精神。
伴着早晨的第一缕晨曦,来到了久仰大名之黄鹤楼。
曾在课本上见过的黄鹤楼,模模糊糊的竖立在一堆草丛之中;在电视上见到的黄鹤楼,是挺大的,可还是感觉没有崔颢写的那么好。这次我终于见到什么叫做“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邬跃”
随着一股热风袭来,我们大队人马上了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上不了几节台阶,前面的石墙上刻着崔颢的《黄鹤楼》。李白也曾来黄鹤楼,被所景震撼。提笔"壮观"二字。
“看!鹦鹉洲!”不知是哪位淘气的小弟趴在栏杆上,指向远处,头上的汗滴滴的往下打着,似乎他并没有被热感到疲惫。原来那片绿茵茵的就是传说中崔颢写的鹦鹉洲。
告别黄鹤楼,告别武汉,一路风尘,前往宜昌。时至傍晚,三峡大坝上已是云雾缭绕。波光前,青山上,巍峨屈子寺屹立在此。上有高松浮云,下领微波江畔,依山背水之势,为屈子祠增添了几分灵气。我们吟诵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感叹着千古奇句流诵至今,步步登上屈子之峰,每一寸呼吸都变的深沉,因为屈子之像就在前方。
屈原走了,在他的故乡秭归,留下了永远的遗憾,在那个“石头城”墙上,刻下了永久的伤痕,而这块曾经写满悲愤和苍凉的土地,却因这位伟大诗人而成为一方热土,从此,长江的北岸不再孤寂和茫然。

本条内容为视频,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第二日
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

屈原故里
湖北省秭归县是中国战国时代楚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也是楚文化发源地之一。
秭归与香溪之间有一沙滩,传说是屈原遗体安葬处,后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





黄鹤楼
(作者:赵芯田)
在赤壁之战后,我诞生在黄鹄矶上,可惜我没有看见那场燃烧在时间深处的盛大火光。而我知道,天下就此三分。而我的主人孙权,就是为了守护那三分之一的东吴,在长江边修建了我,作为军事瞭望楼。我曾记得,他右手背着,左手轻轻撸着他长长的胡须的形象。他后面的士兵昂首挺胸,守护着他们的江东。
几百年后,天下已归一统,那是大唐盛世。我被重修,已不再是军事瞭望楼,而是供游人登临观景楼。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我觉得我苦苦等待的诗人,便要到来,我很激动。
终于,终于他来了,但他并不兴奋,他迈着坚定又沉重的步伐,眼神中有些许迷茫,轻轻叹了口气,走上了我的高台,极目远眺,望向他的故乡,长一口气,便挥笔写下了: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写罢他摇摇头,又长叹一声,转身离开了。而正因为这首诗,我成了中华千古名楼,人们还叫我“崔氏楼”,因为那个写诗的人名叫崔颢。
之后,朝代更迭,我毁了又建,建了又毁。但因为我紧邻大江,更因为我是千古“崔氏楼”可牛看图,最终,我还是屹立在了青山之上,任由别人参观。直到今日依然如此。
当游人都站在我的高台上,眺望着远方时,我知道,他们和那诗人一样,在眺望着我面前的长江,那滚滚不息的长江,是它,衬托出我的高大雄伟,是它,才激荡着诗人的襟怀,在我的墙壁上留下了千古之诗。
虽然现在我已离原先黄鹤楼的位置偏一千多米,但我依旧注视着长江。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登临我。因为,我是不朽的黄鹤楼。
黄鹤楼
(作者:王嘉杨)
走进景区,透过浓密的树林看到这栋楼,我的视线、思绪都变得模糊起来,时空开始轮转,仿佛回到了遥远的从前......
仿佛我成为崔颢,我骑着马,风尘仆仆,来到了这栋楼前。红墙绿瓦,屋檐微微地上翘,仿佛屋檐都抬着头,傲视整条长江,踏着陈旧的石阶,进入楼内,木地板踩下去的嘎吱声清晰可闻,黄鹤楼很静,以前繁华的黄鹤楼渐渐变得冷清,空无一人,但似乎还能听见老道吹笛的声音,抬头一看,正前方璧上的那只昔日的仙鹤和老道,正腾云升飞,姿态飘逸,不知将来会飞向何方?而我又该去向何方?我的故乡又在哪里呢?我坐下来,提笔蘸墨,在纸上写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
顺着弯曲的阶梯登上楼顶,看见长汉两江交汇处及远方的汉阳,江面上时时飘过一叶叶轻舟,仿佛水与天都连在一起,岸边的花花草草尽收眼底,雾霭渐渐聚集在江上,心中忧愁像江水一样涌了出来,我拿起笔,铺开没写完的诗,挥笔写下: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你傲视大江,无数文人墨客望着大江,写下他们心中的你和忧愁。你的楼阁之上盛放着古往今来多少人的目光与心灵。

梦游黄鹤楼
(作者:黄彦溪 七年级)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红柱黄璃,青空薄云,绿荫下,仰望千年古楼,却显别样年轻。
自唐至清,它重建数次,与楼内曾经的模型相比,它早已不是那副模样。曾经,也许战火纷飞,也许芳草萋萋,或有将士指点江山,或有墨客题诗咏词,但此时却是人潮纷涌。但是当你合上眼,随轻风流水吟诵一首千古名句,就让我的思绪随风飘散,重返千年......
夕阳西下,东吴的苍空随长江变的嫣红姹紫,雄伟一片。在黄鹤楼顶,一双坚定的眼神眺望远方,他的胡须在微风中颤抖,威风凛凛。他是东吴的王,是黄鹤楼的主人,他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他,便是孙权。这里有士兵日夜看守,有诸侯将士指点江山。每当他眺望远方,他眼中有吴国的疆土,有苍茫大地,甚至日系,宇宙万物。
于是,时光随星河转变,天下分分合合,楼已不再是曾经的楼,唯有楼前长江水,依然日夜滚滚向东流。多少春花秋落后,已是盛唐。
微风轻拂,江水泱泱,白云如仙鹤缭绕于空。也许黄鹤早已从壁画中飞出,载着佳人腾云成仙,独留空楼受人赞颂千篇。晴川历历,芳草萋萋,正如崔浩在黄鹤楼上提笔留下的千古绝句《黄鹤楼》。他挺立在楼亭一角,目光深远,投向远方,缥缈晴空中,他似乎望见了什么,眼神与思绪也随之飘渺。他眼中是晴川芳草,是仙鹤腾云,是日暮乡关。
回首千年,又是一个瞬间。
人山人海中,我又是一位过客。
昔人已去,黄鹤已飞,我望向长江。这条穿过岁月的河流,还能留下多少痕迹,又能沉淀多少时间。但每当我们心系长江,脑海中便流淌着那些无法被时间淹没的故事。

秭归凭悼屈原
(作者:赵思睿四年级)
屈原,一位几千年前的诗人,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人之一。他,为什么成为这样可敬可颂的千古风流人物,于世界闻名,让古今颂扬呢?
今天我来到了屈原生命的起点:秭归。秭归原名为‘’姊归‘’,缘于这么一个故事:屈原忠贞爱国都被小人不容,二十年被流放在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康麦斯。屈原的姐姐非常渴望弟弟能平安归来,所以叫姊归,被后人改为秭归。
到了秭归,不用说必定要去一个景点---屈原祠,去凭悼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这个屈原祠相比湖南汨罗江畔的“屈子祠”(屈原生命的终点)要雄伟、壮观多了。
此祠一层一层顺山而建,前几层展馆都是介绍屈原及其作品:离骚、天问、九章、九歌,以及现代文人写屈原的众多作品。最后一层展馆是一个庞大的屈原雕像。雕像上,屈原头微低垂,目光中有着说不尽的感情和伤思。
在其中一个馆,我们看了一部简短,却透着深厚感情的多媒体话剧,最后场景是楚国被秦国灭了,汩罗的楚人不愿做亡国奴,纷纷痛哭流涕、唉声叹气。屈原不禁痛心万分,仰天长叹。他不愿投奔他国谋求官位,也不愿回归故乡苟且偷生,他愿以自己为祭献给他深爱的祖国,于是,他一步一步走向江边投江而去......屈原投江完全不同于普通人绝望的自杀,他的死是爱国,是高洁,是不屈,是不苟。
屈原,虽然你的身体已无处可寻,你的风骨却充满天地。屈原,我敬佩你!

千古黄鹤楼
(作者:张润源 四年级)
一、 我是孙权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我是孙权,黄鹤楼是我建的。在我19岁那年,兄长遇刺身亡。我要接替其位掌管江东。
彼时江东宗室动乱、局势不稳。待我统一江东后,曹操又来战书,要取我东吴之地。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后,我一直在发展东吴的势力。我联合过蜀国,我假意归降过曹魏。我相信“以武治国而昌”。所以我多次发动战争扩充地盘。修建黄鹤楼就是我的军事手段之一。
黄鹤楼既是一个军事观望台,亦是一个军事要塞。军事作用如下:1.用来观察长江武汉段沿岸的水位。2.用来瞭望敌情、进行防守。后来,我的主要对手刘备、曹操和曹丕都相继病逝,我登基为帝。24年后,历史的风云把我也带走了,带我去另一个世界“乘马射虎”去了。
是非成败转头空,历史能留下的大概只有时空深处的往事吧?时空轮转,多年之后,黄鹤楼不知道还不在?
二、我是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我是唐代诗人崔颢。我不知道几百年后我的后代是否知道我的名字。不过我并不在意。今天,站在这座飞檐连天、雄伟层叠的黄鹤楼上,500多年前的场景似乎就在眼前:雄姿英发、锐意图强的孙权将军稳定江南局势,屯兵买马、发展经济、壮大人口,在黄鹤楼上瞭望敌情、守护大本营,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和强大的曹军作战,在一次次骁勇的作战后,在一次次深远的谋略后,终于称帝为王。然而,此刻,黄鹤楼是宁静的,没有了战争的硝烟,留下的是华丽的景观,和一个英雄的传说。没用永恒,永恒的是悠悠的白云。
而这楼已不是当年的东吴黄鹤楼,这云却还是千载空悠悠。唉,大唐繁盛,楼可重修于,可是,人生岁月呢,却一去不复返,更何况我却身逢盛世不得用,落魄抑郁不得志。唉,这黄鹤楼啊,不知你懂不懂我的心?
三、我是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是李白。我喜欢结交天下朋友,云游四方。今天我要在黄鹤楼送别我的好朋友孟浩然。我的朋友呀!你会不会一去不返?我的朋友呀!我有千言万语要对你说,你什么时候回来呀!再见了,朋友,希望这不是永别!未来的岁月里,我会守候你的消息,就像着黄鹤楼守候着大江……
四、我就是我
电风扇的微风吹过我的脸庞。哎,如今的黄鹤楼再也不是孙权时的黄鹤楼了;哎,如今的黄鹤楼也不再是崔颢时的黄鹤楼了;它几经摧毁,几经修葺,日益雄伟,高耸入云……
“啾啾”,几声鸟叫把我的视线从云端拉回到眼前的景色。浑黄长江,碧绿汉水,两相交汇,然后浩浩东流而去,就如不息的时光。
噫吁嚱,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此刻,我在此,黄鹤楼在此,长江在此……我就是我,寂静一如初起。

登黄鹤楼
(作者:廉以撒 三年级)
昔人已乘黄鹤去 ,
此地空余黄鹤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我们吟诵诗句来到了向往以久的黄鹤楼。
黄鹤楼在外面看有五层,可里面却有九层,爬得我们气喘吁吁。这个黄鹤楼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修的,以前的黄鹤楼歷朝歷代皆有重修,但不是被刀兵所毀,就是被火災所燒。不過,我覺得這座現代人修建的黃鶴樓雖然不及古人的古樸精緻,但是宏大有氣勢,我還是很喜歡的。
站在樓的最高層,楚天一片湛蓝,浑黄长江滚滚东去。碧绿汉水悠悠南来,两江交汇,割出武汉三镇,对面龟山并不高,只是一个小山包,山上有座玲珑楼阁,那是晴川阁。
早秋的清风吹过,叮玲玲,飞檐上的风铃声让我好像穿越回了古代……
三国,东吴,孙权的夏口古镇,我就是修建黄鹤楼的指挥官。左手拿着令牌,右手在指挥工人们劳作建造。好不威风。
盛唐,长江浩荡,我又成了崔颢,手握饱蘸墨汁的毛笔,落笔挥毫,写下了千古不朽的《黄鹤楼》。我不知道他的人生经历,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来到黄鹤楼,更不知道他告别黄鹤楼之后有去往哪里,似乎他的身影就消失在烟波大江之上,但又似乎永远屹立在黄鹤楼头。
我又仿佛变成了李白,站在楼上目送孟浩然的那片孤帆渐渐消失在大江与碧空之间。
叮玲玲,飞檐上的风铃又响了。似乎在提醒我,此刻,站在黄鹤楼上的人不是别人,而是我自己。我的足迹和古人的足迹一起留在了黄鹤楼上,黄鹤楼在我心中就更高大了!

黄鹤西去楼尚在
(作者:黄博尧 四年级)
蓝天是幕,大地将巍峨的黄鹤楼投影到天际,天空缥缈的流云在飞檐间游动,整座黄鹤楼犹如置于天宫的琼楼玉宇。微风吹拂,树影婆娑,我耳边似乎萦绕着琼楼里传出的飘飘仙乐。我是置身仙宫还是人间?
我眼前的黄鹤楼,从近两千年的历史尘烟中走来,见证了东方这片土地的几度沧桑和几度繁荣,见证了滚滚长江的逝者如斯,奔流不息。古朴的檐角流过时间的沧桑,荡开历史的一次次轮回。
远望,黄鹤楼如一把雄伟之剑直插云霄,周围环绕的是金色的光华,它虽无华榱壁档的华丽,却有回归自然本真高山流水般的亲切柔和。
走近来,那古朴的图案凝重却又有着飘逸的神姿,金色琉璃瓦,还有那翘起的飞檐和朱红的柱子,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唐代的黄鹤楼虽然只有两层,略略勾起的檐角仿佛弦月荧光闪烁的弧角,没有我眼前的金碧辉煌,但就是这简单的楼阁,承载着“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思乡情怀。
我心怀敬仰,登上了这被无数骚客文人赞赋的名楼,缅怀于古人情怀,面迎微风,凭栏远眺,楚天极目,把我引向了历史的深处。
我似乎穿越历史的烟尘,只见连天的战火中,吴魏两军激烈鏖战,一场金铁与鲜血的交响。 忽而,我眼前掠过晋室南渡的慌张。忽而大唐盛世的繁华在我眼前涌过。忽而脑海里又闪过胡马窥江的不安。
我眼前似乎还闪过崔颢的孤寂与落寞,李白送别孟浩然的不舍,东坡高唱着大江东去,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惆怅,还有毛泽东天堑变通途的豪迈。
月光下,黄鹤楼被银光沁染,玉盘般的圆月在江水中起浮,天空中冷浸的是溶溶的月。 白天宏伟的黄鹤楼不见了,只剩下玉笛之声缓缓飘浮,似乎还裹着一层月光。
斗转星移,冰一般的夜辰渐渐退下天幕,朝霞从渺渺月光中生起,用红色唤醒夜色中沉睡的万物。黄鹤楼射出万道金光,夺目天边。
直到我看到飞架南北的大桥,还有滚滚长江两岸鳞次栉比的高楼,我的思绪才重新回到眼前。
虽然,古黄鹤楼己不复存在,但也不必感伤古楼的烟消云散。矗立在我眼前的新黄鹤楼,犹如一个伟岸的身影,眺望着联通天堑的大桥和隔江的龟山。心中不禁在想,我眼前的黄鹤楼还会再次毁掉吗?文人骚客还会怎样赞赋呢?而它静静地屹立眼前,以坚毅的姿势默默守望着这个新时代的繁荣。
脑子里带着思索,我缓缓地走下黄鹤楼的楼梯……
千古黄鹤楼
(作者:王腾禹 五年级)
清晨起床,伸了个深深的懒腰。回想昨天,我收获的不仅仅是那些文物古迹的知识,还有交到新朋友的欢快与喜悦 。于是,和新结识的伙伴们、老师们一起快马加鞭,很快就来到了黄鹤楼。
初进黄鹤楼,周围建了个美丽的小公园。荷塘美色,翠绿新竹,荷花绽放。一切绿意盎然。路边的石碑上,我们见到了李白,崔颢,毛泽东三位伟大诗人的诗作。我们站在石碑前齐声诵读: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
然后就到了黄鹤楼。第一层中央是一幅美丽的壁画,黄鹤楼高耸入云,白发苍苍的仙人乘着仙鹤,顺着微风远道而去。接着登上了二层,一股书香气扑面而来,四处都是名人书画。然后我们直接登上了四层。哇!这些分别是唐、宋、元、明、清、和现代的黄鹤楼模型。我直奔宋代的黄鹤楼模型,人山人海都围着宋代的模型身边十分嘈杂。宋代的黄鹤楼比起唐代的规模更大了许多。还是三层楼,屋顶乘角状。身边的凉亭以黄鹤楼为中心围绕着,分外雄伟壮观。
然后老师带领着我们一口气冲上了楼顶。向下俯视武汉城所有的风景尽收眼底。极目远眺,长江滚滚,波光粼粼。一句词在我脑海中浮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长江不断翻腾着,滚滚流淌。碧玉一般的汉江与黄混混的长江交汇在一起。为了登上黄鹤楼看到这一幕胡雪岩的启示,旁边的许多游客大汗淋漓,却顾不上擦一擦。虽然武汉很炎热,但是我们却并没有因为热感到疲惫,反而“兴”如浪涌。望着着滚滚长江,我也体会到了诗人崔颢那种思念家乡的心情。
昔日的古黄鹤楼虽然已烟消云散了,但随着时代的变迁 ,现代的黄鹤楼别有一番风味。
黄鹤楼有感
(作者:糜天宜 四年级)
今天,我终于来到了令我期待已久的黄鹤楼。我们沐浴着阵阵微风,极目远眺,那是散落在岁月深处的诗句不禁跳入脑海:
“昔日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我感觉我仿佛回到了唐代,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登上黄鹤楼,他拿起笔,沾了一点墨,提笔写下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千古佳句,那个人就是崔颢。那时候,那里晴空历历,芳草萋萋。
我又看见了诗仙,李白与孟浩然,他们依依不舍,此时窗外柳枝婀娜,在风中跳着舞为他们送行。李白和孟浩然折柳枝送给对方,他们一起畅饮美酒一同吟诗。孟浩然要登船远行了:“太白兄,我们后会有期。”李白一直独立江边,直到那一叶小舟消失在波涛滚滚的江水与天相接的地方。
回到现实,我走上楼梯,微风在耳边回荡。等我登到最高层之时,江面平静优雅,虽然那个紧邻波涛汹涌江水的黄鹤楼也不在了,但我依旧能感受到那浓浓的历史气息。
千古黄鹤楼
(作者:刘婧蕾 五年级)
三国时期,赤壁的火光刚刚熄灭。孙权站在高山上眺望长江,指点江山,都城就牵到了今天的鄂州,那时的武昌。很快在数年之后,一座军事重镇就出现在东吴的版图上,它的名字叫夏口。而我就屹立在古夏口的黄鹄山上立威廉老婆,名为黄鹤楼。
孙权登上黄鹤楼眺望长江,还有无数的东吴士兵眺望黄鹤楼,当时天下三分,战争仍在远方,当战火再一次燃烧的时候,天下重归一统。再也没有士兵登上黄鹤楼,它也失去了军事眺望的作用了……
盛唐的天空,大唐的乐音,此时的黄鹤楼已经不是东吴时期的黄鹤楼了,它经过了再度重修,是当时荆楚形胜之最,成了人们的游赏之地。他们登上黄鹤楼眺望长江,欣赏着美景。
直到这一天,我等来了一个人,他就是李白。他从窗口向外极目远眺,目光变得更加遥远,望向我不能抵达到的远方的时候,我不知道他在望向哪里,但他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变得悠远起来,我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些什么,但似乎已经读懂了他的目光。他提笔的时候,笔静静地停在空中,当在落下的时候挥洒着笔端:
一为迁客去长沙,
希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那一刻我听到他的心声,他的生命和我的生命成就了一个新的黄鹤楼,楼因人而光采,人因楼而后世有名……
今天,晴空万里天空中还飘着几丝云朵。这时又迎来了一些人们,我看到了孩子们的笑脸,听到了他们在诵读我心底里千年不朽的诗篇。那一刻我知道了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原来就是屹立于千年万年人们的心中,成了一座不朽的精神的楼阁。

黄鹤楼
(作者:付翔 四年级)
今天是游学的第二天,我们早上七点半出发,八点就来到了黄鹤楼公园。
进入公园南门远眺,黄鹤楼金光灿灿,剑指蓝天,被白云缭绕极像天宫楼阁耸立在蛇山之巅。
楼体不仅恢宏雄伟,更引人入胜的还是文人墨客在这里题诗挥赋留下的千古风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嘴中叨念着崔颢的名句,随着队伍经鹅池、穿毛泽东词亭、路过搁笔亭,往西侧台阶直上就来到黄鹤楼。
当我看到它时一下子好像回到了古代,朦胧的江面上竟燃起了熊熊烈火,对岸一人骑马飞逃,后面还有无数逃兵败将拥随,他是不是长江对峙被吴军打败的曹操?然后一瞬间我又仿佛站在三十年后孙权的身边,和他武士们一起在初建的黄鹤楼上远眺着长江对岸,警戒江面上是否有敌军冒犯……
然后又是一瞬间,我又穿越到唐朝的黄鹤楼,体会到诗人们登高远眺壮阔长江水的豪情壮志,诗性大发,拿起笔挥墨题诗,然后仰天长笑……
历代的黄鹤楼毁了重建,建了再毀,因为失去了军事作用,由最初的原址后撤了一千多米,重建在龟山,新中国后1984年重建现在的黄鹤楼并屹立至今,我相信它会因许多文人墨客的经典绝唱和一段段风流佳话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间!

黄鹤楼
(作者:王远川 四年级)
爬了一段不算太轻松的山路,一段亮黄色的琉璃瓦飞檐进入视线,名垂千古的黄鹤楼就出现在我面前。不过我知道,这座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并不是最初的那一座。最开始的黄鹤楼在三国时期的东吴破土动工,本来是立在江边,作为夏口的军事用楼。而现在的黄鹤楼已经后移一千多米,建在蛇山之上。
历经战火和岁月,我们乘着时间回溯,来到了黄鹤楼最辉煌的时代——盛唐。早已不再是军事所用,风景秀美的黄鹤楼是文人墨客饮洒做诗的地方。
或许就在某个清晨,下着蒙蒙小雨,萋萋芳草中,崔颢风尘仆仆地走来,青色的长袍随风摆动。他眉头紧锁,一步一步缓缓在楼梯上行走,似乎有心事。站在楼上眺望,原本波澜壮阔的长江也被烟雾笼罩,只听得见波涛声响。可他的目光依然望向远方,他在看什么呢?是他许久没有回去的故乡?片刻以后,崔颢紧锁的眉头微微展开,他拿起毛笔,写下了传颂至今的唐人第一律——《黄鹤楼》。
我,黄鹤楼
(作者:王仁博 三年级)
赤壁的战火在熊熊燃烧,战士们在沙场上浴血拼搏。赤壁的火光熄灭之后,天下三分的局面就此开启。
数年之后,吴王立在军镇夏口的一座新建高楼之上,眺望长江。
“高楼”指的便是我。没错,我就是黄鹤楼。
但我觉得好像我在等一个人,仿佛这就是我的使命,不完成不行。
转眼到了盛世——唐朝。我等了几百年的那个人,终于来了。他大笔一挥,开始赋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来了; 看到这楼下浩荡长江,正想作诗一首时,他把手中的笔放下了——因为,他看到了黄鹤楼墙壁上题写着崔颢的诗作,只能摇摇头,望洋兴叹了。
2018年,也就是现在。这里成了老百姓都能来玩的地方了。一群孩子在楼下朗读崔颢的诗,而我在望着远方,望着长江……
登黄鹤楼
(作者:梁家源 二年级)
今天我来到位于武昌蛇山的名胜古迹——黄鹤楼。
进门后,走了一段台阶就来到了一个大石墙前,上面刻着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我们吟诵着诗句就来到了黄鹤楼的面前。黄鹤楼外观看起来是五层楼,实际上它的内部是九层。我们先去一层参观,一进去就有一大幅画,上面画有一位道士骑着黄鹤,下面人都在为他送行,场面非常热闹、壮观。我们顺着楼梯上二楼,看见唐、宋、元、明、清不同年代的黄鹤楼模型。但我还是喜欢现在的黄鹤楼。
爬到了顶楼,大家都已经很累了,就在这时,有股凉风迎面吹来,大家都觉得很凉爽,这时老师说:快看二江三镇!我惊奇的发现汉江水发蓝,长江水发土黄。我不禁想到以前三国时期的吴王是怎样在上面眺望的?
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十分著名的一个是说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看来现实中的黄鹤楼比古诗里的黄鹤楼更有意思。

黄鹤楼
(作者:刘佩瑶 三年级)
今天我来到了黄鹤楼。
一进到景区大门,就看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湖,湖面上有荷花、荷叶。
我们来到黄鹤楼的脚下,有同学问到导游:“我听我妈妈说,黄鹤楼是非常高的,为什么只有五层楼呀?”导游说:“因为每层楼的中间着一层走廊,所以外面看间的是五层楼,实际是九层楼。”
我在一层看到墙壁上有一幅很高的彩色壁画,上面有黄鹤楼和一只仙鹤。我们边走边看,一直来到顶层。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历代朝代的黄鹤楼模型。唐代的黄鹤楼楼与城连,耸构巍峨,高标卓立;明代的黄鹤楼模型主体是两层楼顶,为重檐歇山,下有布蓬遮阳……我觉得明代的黄鹤楼的建筑很少,只有两层楼,不够壮观。我最喜欢现代的黄鹤楼,高高的矗立在那里,很雄伟壮观,站到顶层,可以看到武汉的很多建筑和风景,包括长江大桥,很是漂亮。
我可真幸运,来到了武汉的黄鹤楼。

登黄鹤楼
(作者:高哉天诺 四年级)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木鸿章。”
以前都是在书本上,读关于黄鹤楼的诗,而今天,我便登上了黄鹤楼。
我进了黄鹤楼,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副巨大的画作,一个仙人骑着仙鹤,在黄鹤楼楼顶飞过,黄鹤楼下的歌女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舞,还有几个男子,端着食物,举过头顶,好像是送给仙人的礼物。还有几个歌女,弹着琵琶,目送仙人远去。还有两个小孩,一个老人,一个男人举着一幅画,好像是要让仙人给他们评价画似的。另外有一个男人很像李白,他端着酒,仰望蓝天,面带笑容,好像是要仙人尝尝自己的酒。
我上到了最高层,九层,上面微风拂面,凉快的很。在黄鹤楼上,我们可以瞭望到远处的大江,与蛇山相邻的龟山,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蓝色的水和黄色的水合在一起,真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色。
我看着看着,我仿佛看到了江上有一叶轻舟,好像孟浩然就坐在那叶轻舟上,向我旁边的人招手,那不就是李白吗?他拿起笔,写了一首诗。那不就是李白写的千古名篇《送孟浩然之广陵》吗?
黄鹤楼改修过多次,三次被毁,改修九次,唐、宋、元、明、清、还有现代的黄鹤楼,一代有一代的风味。

秭归屈子故里
(作者:王靖蕾 六年级)
一路路过荷塘与白杨 ,终于来到屈原故里——秭归。
这里的屈原祠相比湖南汨罗江畔的那个更大,更雄伟,是一大片建筑。中间那个建筑,是最肃穆的那个,前面矗立的屈原铜像。他微微低头,目光中含着无尽的感伤。他穿着楚地的大长袍,长袍被风吹的往后飘着。两臂往前伸着,手里抱着一把雕刻精美的宝剑。高高的额头,长长的胡须。 两边有两幅壁画。右边的那幅画,一群人在大江里赛着龙舟,神情都那么严肃。江畔的姑娘们有的挥洒着泪水,望天痛哭。我仿佛听到了她们如泣如诉的声音:“屈大夫走了。他走了,楚国没希望了!我们没希望了!呜呜呜!”那声音如同美妙的琴音被撕裂的声音。江畔另外一些姑娘往水里抛撒着粽子,一边撒,一边用那长长的袖子拭着眼泪,还一边说:“鱼儿们,快吃这糯米团子吧!不要吃屈大夫的尸体,他是个好人啊!”在团团的云雾之上,屈原含情脉脉的望着这群人,眼里还含着亡国的痛。
屈原曾怀着梦想与抱负,离开这个地方。当他来到楚王宫,他要为这个国家效力,让它强大,为它活着,甚至以身殉国。然而,王宫与他想象的大不同。权贵与官吏,大多只为一己之利,而不顾国家利益。
他也曾当过左徒那样的大官,但他只是由于直言进谏,在朝中树敌太多,最终被流放。最后,在汨罗,他得知了楚国都城被攻破的消息,他已憔悴不堪。他觉得自己再无回天之力,便拖着沉重的步伐,慢慢的走向汨罗江畔,抱起一块大石头身子慢慢前倾,直到跌入汨罗江。江边的百姓无不为之痛哭,大家为了保全他的尸体纷纷含着泪往江里投蒸熟的糯米。
汨罗江畔的那个屈子祠显得更简单,没有华丽的装饰。秭归的屈原祠则规模宏大,可以看出秭归人对这位同乡的无限思念。
登黄鹤楼
(作者:马允迪 五年级)
要讲黄鹤楼的故事,先要从东吴说起: 当时的黄鹤楼并不是现在的我们看到的文化名楼,而是一个军事用的瞭望台。也许当时吴主孙权就在上面望着远处的战火,指点江山,周围都是穿着铠甲带着武器的士兵。
到了唐代,国家统一,经过重修的黄鹤楼已经失去了他的军事意义,成为了中国千千万万亭台楼阁中的一员,此时的黄鹤楼想要成为文化名楼,还需要等待一个人的到来。
终于在盛唐的某一天一个垂头丧气的身影登上了黄鹤楼,这个人就是崔颢,当他站在黄鹤楼上眺望远方的时候,心里好像想到了什么,提笔写下了历史上著名的唐人第一七言律《 黄鹤楼》。如果没有崔颢,那如今,黄鹤楼也不会成为现在的文化名楼。
到了如今,黄鹤楼已经成为钢筋水泥结构的"九层之楼‘’了,是历代黄鹤楼中最年轻的一个。因为是钢筋水泥结构非常坚固,所以每天不会限流。上砌有黄色的琉璃瓦金·贝辛格,站在楼顶可以高空俯瞰武汉部分城区。往对面看,还可以看到龟山上的电视塔。目光往回移一点,便可看见“滚滚长江东逝水”。往下看,可以清楚的看到用灌木剪成的"千禧"二字。黄鹤楼上微风拂面,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热岛效应。
之后,我们告别了黄鹤楼,向下一个目的地进发。

千古黄鹤楼
(作者:陈子珩 四年级)
今天上午,我们参观了黄鹤楼。它从外面看有五层,实际上一共有九层,因为每两层中间都有一个夹层,外面是看不见的。黄鹤楼的横梁是砖红色的,瓦是金黄色的,这是现代人重修时设计的颜色,红黄相间,在搭配上青天祥云和滚滚长江。
我激动不已。看着那优美的景色,我仿佛回到了唐朝,和李白一起游山玩水,踏遍江河湖海,还登黄鹤楼,一起写诗,一起喝酒,我们其乐融融,像非常好的朋友一样。
忽然,我听见了一声:“乐乐,快来看看这个!”我被爸爸打断了幻想,急忙跑过。哇!从黄鹤楼上眺望长江和大桥,雄伟壮观,大江上的浪花一浪接一浪,像巨龙一样汹涌澎湃,气势非凡。
正当我在享受如此美景时,又听到了爸爸的呼喊:“乐乐,快来看,这里有望远镜,”我赶紧兴冲冲的跑过去,拿起望远镜就往下看,能俯看到整个城市,长江大桥和对面的电视塔,好像都在眼前一样,连上面的“oppo”都看得清清楚楚。突然,啪的一声我眼前什么也看不见了,因为到点了,原来只有90秒钟呀。我只好遗憾的离开了望远镜。
我认为,像“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样的诗句能表达古代作者对黄鹤楼的热爱,那我愿意用简单直白的六个字来形容我的心情“黄鹤楼,我爱你!”

黄鹤楼
(作者:马昶然 五年级)
我站在黄鹤楼顶, 看着这世界。风吹过,把我的视线吹散了,我的思绪也停止了。突然间我想起崔颢的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我眼边浮现起李太白来黄鹤楼时的景象。他摸着胡须,双手背后,白衣飘飘,看着孟浩然离去。 一时兴起,拿起笔,潇潇洒洒的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外五内九,一代一修,人常说百年黄鹤楼。 站在楼顶白云是从眼前飞过。在那里可以一目千里,能看到汉江与长江的交汇口,也可以看到龟山。 房屋似积木大小,人来人往,一口吉祥的古钟挂在楼前,上面的古铜色尽显沧桑岁月。红色的瓦片有着蓝天相衬。
今日的黄鹤楼并非古人所留下。而是在30年前重建的黄鹤楼,虽然无法与崔颢、李白诗下的黄鹤楼相比,但它依旧高大宏伟,让我们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和时代的发展与变化。

黄鹤楼
(作者:牛子悦 三年级)
今早的空气很清新,我们乘着巴士来到了诗人笔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的千古黄鹤楼。
远远望去,黄鹤楼雄伟壮观。这个楼为什么而有名?此楼原名“黄鹄楼”,只因它建在黄鹄山上。有一天,一位诗人来到这里眺望,提笔写了一首七律。就是那首名扬千古的《黄鹤楼》,这位诗人就是崔颢。黄鹤楼因为这首诗而闻名天下。
建成至今,黄鹤楼几经损毁和重新修建。我们看到了唐宋元明清代的黄鹤楼模型,初建时黄鹤楼只有两层。目前的黄鹤楼是1984年修建的,有五个主层,四个夹层。一进一层,右手边一副巨大的壁画映入眼帘。一只煽动翅膀、展翅高飞的巨鹤占据了壁画的三分之一。我们拾级而上,登至楼顶,放眼望去,长江、汉江的水面青黄交汇,江面上是徐徐行驶的轮船,看着眼前的景色,听着老师的讲解,我的思绪仿佛也随着连绵的江水流向远方。

黄鹤楼之行
(作者:阳欣兰 五年级)
武汉人有一句话叫:“一天从一碗热干面开始。”阳光明媚的早上,我们吃吧热干面就出发了!
今天的第一站是黄鹤楼。一进景区,先看到了一个睡莲盛开的池塘,这个池塘就是鹅池。为什么叫鹅池呢?因为在挖这个池塘的时侯挖出了一块写着“鹅”的石碑。一般的鹅字都是左右结构的,而这个“鹅”字却是上下结构的。上面是“我”字,下面是“鸟”字。
我们经过毛泽东诗词碑、太白洗笔处、千鹤壁......远远望去,绿树之上,湛蓝清澈的楚天中冷冰心,缕缕白云似乎想要缠绕在黄鹤楼上。黄色的琉璃瓦,红色的柱子,绿色的墙绘成了一幅美丽的画!
导游告诉我们,“这个楼在外面看有五层,可是内部却有九层。每两层之间有一个夹层,而只开放了一层和二层之间的夹层,所以会感觉爬了很久才爬了一层。”登到了第五层时,我们凭栏远眺,有一种可以尽览整个武汉的感觉。往长江的江面望去,远处长江和汉水的交界处,黄色的长江水滚滚东流,绿色的汉水汇入其中。黄绿相交处,分界线格外清楚。
再看向黄鹤楼内,游人如织,恍惚间,我仿佛看见了一个落寞的身影。他,就是崔颢。他改变了黄鹤楼的命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他的七律《黄鹤楼》成了千古绝唱,连李白也不得不称赞“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黄鹤楼也就成了千古名楼。
黄鹤楼在我的视线里慢慢地消失了,可崔颢的那一首《黄鹤楼》,还有那壮美的景色和历史故事却永久留在了我的心中。

黄鹤已去小楼犹在
(作者:徐子润 五年级)
武汉之行的第二天,头顶湛蓝的天空,让我的心情别提多轻快了。今天要去诗词中多次提及到的黄鹤楼。“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早已下过,今天可是把黄鹤楼给补上了!
鹤在中国是仙人的象征,我啊,就等着入“仙境”呢!一进景区,我就看见了一粒“红色的仙丹”被一个“葫芦”托着,下面是一点金色的琉璃瓦,“那一定是黄鹤楼。”我想。导游说:“黄鹤楼原来是军事瞭望楼……”“什么!!”我大吃一惊。呜呼,我的黄鹤呢?呜呼,我的仙境呢?理想和现实这差距也太大了!
上了楼,有唐、宋、元、明、清代的黄鹤楼的模型。它们也超出了我的想象,古黄鹤楼只有两层,元代的黄鹤楼模型怪的像一只大船……。甭管怎么说,我只能接受眼前的黄鹤小楼这个事实,倒是黄鹤楼仙鹤起舞的这个传说,大大的慰籍了我受伤的小心肝。
古人有句话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上的、传说的都不比自己去亲身经历,这也许就是旅游的意义吧。

游黄鹤楼
(作者:刘铭浩 五年级)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唐代诗人崔颢眼中的黄鹤楼。我来到了武汉,希望能目睹这天下第一楼的风采。
走过一层层楼梯,来到了黄鹤楼下。放眼望去,约有七八层,每层楼都有十二个翘起来的角,下面挂着铜制的风铃,风一吹,叮叮当当的响,极为好听。在顶楼挂着一个蓝色,用金色镶嵌的边的匾。上面写着“黄鹤楼”三个大字。
登上楼顶,极目远眺,长江和汉江就像两条大动脉,把武汉一分为三,长江的水是黄色的,汉江水是清色的。天上的白云慢慢飘过,宛如一条仙鹤。
看着看着,我出了神,不觉间回到了唐代......
暮色伴着一个落魄的背影来到了黄鹤楼。他缓步登上了楼顶,望着眼前的景色 ,忧愁难耐,大笔一挥,写下了千古之绝唱《黄鹤楼》麻雀东南飞。写完之后,他就头也不回地消失在晚霞里……

游学日记 黄鹤楼
(作者:翟健坤 五年级)
今天,我们跟随着赵老师来到了黄鹤楼。从下面来看它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宏伟与古老,并不像有很多的迁客文人留下足迹与诗篇的古老楼阁,而有几分像是刚刚建成不久的。
我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听讲解,“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并不是古人所写黄鹤楼,因为这痤楼宇被毀了6次,但每次都会重新建造。最后一次被毁是在1898年而上次修建是在1998年全部使用混凝土结构的,离第一个原址大概有一千多米……”
阿姨还在讲着,而我却陷入了沉思:一开始这座小楼是干什么用的呢?
原来这座小楼是由三国时期的吴国所修建的,孙权命周瑜来主持修建。一开始他是用于军事防御与观察,而随着三国的结束,慢慢地它成了文人墨客抒发内心情感的地方了。
“好,我们继续向前走。”随着导游阿姨的一声令下把我从沉思中拉了回来。我数了一下,黄鹤外看有5层,而我边爬边数却发现有九层,是内九外五的结构。但它为什么不用内七外三、内十一外九……呢?终于,在我离开它的那一刻,才想明白是借九五至尊的含义吧。

壮观的名胜古迹
(作者:田子禾 四年级)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我站在黄鹤楼底下,仰望天空,心情很舒畅,空气里面还带着微微清凉的风,而且总想高歌一曲。就在这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画面。如果我是黄鹤楼的话,那下面的人会怎么样崇拜我呢?
现在的黄鹤楼己经不是以前的黄鹤楼了,但是仍旧可以感受到新鲜的历史味道。唐代、宋代、元代、清代,一直到现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建,让黄鹤楼改变了无数次,已经失去了诗词里黄鹤楼的韵味了。
我终于气喘嘘嘘的爬上了黄鹤楼的最高层,淘气的风吹着我额头上的汗水,好清爽。眼前的的风景就更美了。
看着历史的名胜古迹,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黄鹤楼
(作者:毛睿骐 五年级)
顶着炎炎的烈日,我们来到了屹立在蛇山之上的千古黄鹤楼 。
高大的松木,茂密的灌木,蔚蓝色的天空和浮云映衬着千古黄鹤楼,使黄鹤楼显得格外吸引人的目光。
站在黄鹤楼的最高层,我感受着迎面吹来的清风,注视着跨越长江的武汉长江大桥。
在微风中,我仿佛穿越到了唐代:
一位端着酒杯,身穿飘逸白色长袍的古人在朝江面挥舞着手臂。哇,李白!我随着他那深邃的目光向长江江面眺望,江面有一艘若隐若现的帆船,李白吟诵道: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哦,原来孟浩然在那艘小帆船上哇。
嘟——嘟——嘹亮的汽笛声打断了我的想象。人流如潮,我只好随着“潮水”慢慢的离开。

往事随风
(作者:荣栗羽 三年级)
一缕阳光,洒在我身上,瓦片金黄。经过不同时代的毁弃与重修,我已变了模样。
当天空露出鱼肚白时,我醒了。“叮,叮叮,叮”远处传来悠远的风铃声。这让我想起了我年轻的时候……
当时还是唐代。一次我偶然遇到了一位诗人,他衣冠整洁,举步登上了我的头顶,提起蘸了墨的笔并写下了千古名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他,就是李白。当时,仰慕孟浩然很久了。他听说孟浩然要南下路过我这里,就翘首以盼在此一聚,他们见面喝酒聊天,好不畅快。然而时间飞逝,孟浩然不得不起身乘船而去了。李白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他送别自己的偶像—孟浩然的情景永远印在了我的记忆里,也印在中国人的记忆里。
往事已经交给时间了。这时,天空已经成蔚蓝色。看,一群身着橙色半袖充满活力的小学生向我跑来。我热情地将他们搂入我的怀抱,希望他们也能成为我一段美好的回忆……
黄鹤楼
(作者:骆书萱 二年级)
我是黄鹤楼,看着我有五层,其实我有九层,每一层之间都有一个夹层。其实我已经经过改造了,古代时候的我跟现在可不一样,那就让我来说说我的历史吧!
宋代的时候,我有三层,第三层顶上有华丽的三角,两边镶嵌着黄色和红色的边, 中间有绿色和金色的花纹,我的瓦片都是金色的,墙里面是黑色的,这就是宋代的我。
元代的时候,我可没有宋代那么华丽。那时候我也有三层,瓦片都是绿色的,只有瓦片旁边的装饰物是金色的,窗台边也有金色的,头上顶着三角是红色和土黄色,墙里面也是黑色的,这就是元代的我。
明朝到时候,我还是有三层,身上有金色的瓦片,身体里面有绿色的了。三层窗台是绿色的,第一层窗台下面是也绿色的,第一层的门和墙也变了,在以前,我墙里面是空心的,现在是实心的了,现在我外面是浅黄色和红色的了。就一点没变,其他层我身体里还是黑色的。
清代的时候,跟现在的黄鹤楼已经差不多了,清代的黄鹤楼比以前都要华丽。我身上镶嵌了金色。
现在的我有九层,第九层门上多了一个牌子,写着黄鹤楼。我身上的柱子是红色的,红色的柱子上有绿色的边。我头顶上已经没有三角了,而是换成一个尖,那个尖是金色,十分耀眼。
这就是我的历史。
黄鹤楼
(作者:王晟伊 五年级)
太阳照在黄鹤楼上,闪闪发光,让黄鹤楼的瓦片焕然一新,现在的设计与古代的传统融为一体,让人们既看见了古代人的楼,还体现出了现代人的风格。黄鹤楼已经经历了许多次坍塌毁弃的考验,虽然我们现在看不见真正的黄鹤楼,但从现代的楼中可以发现许多古代人民的智慧。
他,是他的诗,才让黄鹤楼出名;是他,让一代又一代的人,感受到了黄鹤楼的美丽。他曾经在黄鹤楼挥笔写下这样的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河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李白也曾来过这里,看见了这里的壮观风景,于是为此地题词,“壮观”两字,两字中的壮多了一点,是指:这个地方比其他地方更壮观一点。他还留下了经典的一句诗: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我们进了黄鹤楼,上到了楼顶的平台上。往前看去,可以看见汉江与长江的汇口,汉江市南的长江是红的,汇到一起的时候,居然没有变成紫色。在往旁边看,那就是鹦鹉洲,它拥有着一片绿色。正如崔颢所写:手把仙人绿玉枝,吾行忽及早秋期。
千古黄鹤楼
(作者:黄青蓝 四年级)
我是一栋看似普通的楼,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仙楼”。
我是吴国的军事瞭望台,只可惜我未曾看见赤壁的烟火,但是当士兵们瞭望时,赤壁、夷陵的烟火燃烧在我眼前;当东吴军队打着得胜的旗帜,吹着胜利的号角凯旋归来时,我的耳边响起了隆隆的战鼓声,人喊马嘶的战斗声徐熙蕾,我心中为吴王孙权感到骄傲……
一转眼,大唐让我换了另一副容颜,我不再是军事瞭望楼,而成了供游人登临、供文人墨客赏景赋诗的荆楚一景。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盼来了一个人,他提笔写下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从此,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来此参观,我也名声大振……
后来,那位“举杯邀明月”的李白也来了,当他提起毛笔的那一刻,我的心里很是激动,但他笔下的诗句却那么伤感,因为他即将被流放夜郎。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今日我看到的黄鹤楼可非昔日的黄鹤楼可比,我高大宏伟,但是,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风采......

滚滚长江边
(作者:张博禹 五年级)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眼前的黄鹤楼高耸入云。
阳光洒在楼顶上,一片璀璨。飞檐上挂着一片片白色的云,正如黄鹤楼飘在空中一样。外五内九,有九五至尊之意。顶上的一个牌子上写着四个大字“楚天极目”。
看到黄鹤楼在唐、宋、元、明、清、现代的模型时,我才发现,原来我们所看到的黄鹤楼是现代人所修建的。三国东吴孙权始建的黄鹤楼是一座军事瞭望楼。元代的时候,黄鹤楼就是用一座桥与一个瞭望台相连。
龟蛇锁大江,黄鹤楼就位于蛇山之上,能一览滚滚长江,江上有黄绿之交界线,如两色绸带在楼下飘动,其实那是汉水和长江的交接处。
望着滚滚长江,我佛仿看到了孟浩然乘着小舟,“孤帆远影碧空尽”,留给楼头眺望的李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寂寞与思念!
楼的正前方写着“黄鹤楼”三个大字,这三个字和那那滚滚长江一样永恒与中国人心头……
三峡行 黄鹤楼
(作者:于简 五年级)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我们透过大巴车窗,看到了汉阳树和鹦鹉洲。追随者我们来到了黄鹤楼景区。
一眼望去,园内有清澈见底的小湖,湖中的水草把湖水印成了碧绿的颜色,湖面上更是美轮美奂,粉嫩的睡莲在荷叶上睡着,虽然睡着,却用香味来欢迎我们!
我们向上走着,一路看见了李白写的“壮观”而他的壮多一个点,也许是因为李白觉得这里的景象壮观的多一点吧;又看见了毛泽东爷爷写的词《菩萨蛮·黄鹤楼》。
一直向上走,我们看见了黄鹤楼,黄鹤楼上空蓝天白云、 晴空万里。黄鹤楼旁边绿树成阴,黄鹤楼更是闪闪发光,金色的琉璃瓦和古旧的红砖墙融为一体,与蓝色的楚天和翠绿的树木形成一幅美丽的山水楼台画。那壮观的景向使我想到了之前看到的李白写的“壮观”二字,并体会到了他惊叹的心情。
我们向里走了进去,得知在三国吴国时黄鹤楼只是军事瞭望台。看着外面的风景,听着老师的讲解,渐渐的,人群消失了,似乎崔颢缓缓走来,提起笔在墙壁上写下了一首《黄鹤楼》,使黄鹤楼在千百楼亭中成为天下第一楼。而《黄鹤楼》中的诗句更是千古名句。就连李白看到了这首诗都自愧不如。慢慢的我回到了现实中来,真是想不到堂堂“诗仙”李白竟也会被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写的甘拜下风,怪不得崔颢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律第一呢?
思绪转回,向外望去,看见的是碧绿的汉江与浑浊的长江汇合的地方,这样的奇观又有何处能再见到呢?

历史中的黄鹤楼
(作者:张蓝心 五年级)
黄鹤楼,武汉的骄傲,历史的骄傲。
我矗立在这里,自东吴,到现在。在一片喧闹中陷入回忆与沉思……
长江边上,赤壁的战火刚刚平息,我诞生了,江水有了一种难得的平静,波光粼粼,船只安静地驶过。我不会忘记你,东吴。让我诞生在长江边,让我感受到历史的价值……
更朝换代,转眼间到了唐——繁盛的时代。它将我多年的伤口治愈,让我变得更加雄伟、壮观,我虽然只有两层,但金色的屋顶,红色的墙,屋檐尖尖的。而在这时,我也在静静等待属于我的辉煌,等待着那个让我辉煌的人。那是一个豪情激越、意气奋发的时代……但这个人似乎不太一样,他站在楼头,目光悠远。那一刻我感到什么东西在我心中悄悄萌动。只见他向远处眺望——眺望长江,发出一阵叹息。而在我遐想时,他早已转过身,大笔挥洒,写下千古名句:“昔人以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时,我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我感到我和他容为一体。这个人是崔颢,他带给了我骄傲——让我成了历代文人墨客的仰慕之地。
现在的我,已经一千七百多岁了,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变化。
今天看到一群小朋友,他们的橙色衣服像一团火在燃烧。当他们站在我身上的最高点,凝望着长江,发出一声声感叹。即使我已不是最初的模样,但我还是感到了我是中国人的骄傲,历史的骄傲!
黄鹤楼
(作者:王娅鳕 三年级)
炎热的一天开始了,我们今天看了很多名胜古迹。不过让我最难忘的就是一黄鹤楼。
黄鹤楼楼顶是金黄色的,屋檐弯弯的像牛角一样,屋檐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图案,每上一层都有围栏,围栏上面刻着漂亮的花纹。它的顶部也刻着漂亮的花纹。
当时导游说不要外观看他楼层很少,数起来只有五层,但是却他有九层,那是因为中间每隔一层都有一个夹层,上到第一层时,第一层的风是轻轻的,在我的脸上慢慢的吹着。
到了第二层,一个巨大的灯笼挂在高高的藻井里。窗外,对岸龟山是秀丽的晴川阁。滚滚东去的长江是浑黄的,南来汇入长江的汉水是绿色的。风,从门窗吹进来混元战神,哇,好凉爽呀,我的头发飞舞起来,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漂亮的景色。一下子,我的心情也变得非常美妙!
我爱这里!

游黄鹤楼
(作者:余扬智博 四年级)
今天,我们来到了我期盼已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黄鹤楼。我想,在诗句中变幻的、模糊又清晰的黄鹤楼究竟长什么样。
看着这宏伟的殿堂,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勾起了我对诗句的记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它看上去只有5层,但每一层中间都有一个夹层,所以它实际有9层。但现在只有1、2层的夹层开放。一进去,我们就看见了一个巨大的瓷砖墙,上面是一个老道驾着一只黄鹤而去,下面则是一些人站在黄鹤楼旁,目送老道而去,咦,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这是一个传说:当时有一个女人在楼里开了一家酒馆。一天,一个老道来到这里要了一壶酒,但他并没有钱。这个女人给了他酒并没有收他的酒钱,那个老道在这里白喝了一年多的酒,他最后一次来的时候,他说:“我在这里白喝了一年多的酒,但我没有什么能报偿你的,这样吧,我把我的鹤借给你。”说完即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鹤。他又说道:“只要你拍两下手,这只鹤便会下来翩翩起舞。”说完老道就走了。这件事情很快传出去了,很多人便慕名而来,她的生意就红火起来了。十年后 ,老道又来了。他说:“这些够补偿我那一年多的酒钱吧?”女人十分感谢他,他便拿出了一支玉笛,吹着一首曲子和黄鹤飞走了。故此楼名为“黄鹤楼”。 接着我们来到了2层,我们看到了从唐朝到现代黄鹤楼的模型,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宏伟壮观……
最后,我们来到了5层,凉风习习,吹着凉爽的风,看着外面美丽的风景,宛如天境牛玉强。 而这个饱含诗韵墨香的地方--黄鹤楼也留下了我的足迹。

登黄鹤楼、游长江
(作者:李师尧 四年级)
期待的第二天的旅行终于开始了!我们今天的目的地:黄鹤楼——一个充满古香气息的楼阁。
我们坐着大巴来到了黄鹤楼,一进门就看到了一个湖,湖清澈地能看到水底的水草,湖面上还漂着碧绿的荷叶。
抬起头往上一看,就看见了壮丽的黄鹤楼。虽然已不是古时的黄鹤楼了,但依然威武地屹立在蛇山上。黄鹤楼已经不再是东吴时的军事瞭望楼,而变成了一座游人登临的观赏楼,曾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前来登临。黄鹤楼曾多次被毁,但又多次重建。
我站在黄鹤楼的顶层,微风吹过我的头顶,我想象着在一天的黄昏,崔颢站在楼顶,望着远方的家乡,心头一丝伤感,提笔写下了动人的黄鹤楼……
我望着眼前的美景,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黄鹤楼。
接下来我们经过了四个多小时的路程,终于来到了宜昌,在大巴里往外看,我看到了雄伟的长江母亲,同学们纷纷赞叹:“啊!太美了!”看那波涛汹涌的景象,让我想起了苏轼的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长江仿佛在对我们诉说着它的故事,我们听着这自然的音乐,向着码头前进。
终于,我们听见了汽笛的声音,好像胜利的号角吹响了。
我们登上了豪华庞大的游轮,结束了今天的旅程,也开始了新的游轮之旅。

黄鹤楼游记
(作者:赵以诺 五年级 )
曾在课本上见过的黄鹤楼的插图,模模糊糊地立在一片草木之中;在电视上见到的黄鹤楼,是挺大的,可还是感觉没有崔颢写得那么好。
这次,我终于来到了“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的武汉。随着一股热风袭来,我们大队人马来到了黄鹤楼景区。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上不了几节台阶,前面的石墙上便刻着崔颢的《黄鹤楼》。李白也曾来黄鹤楼,石壁上还题刻着他的笔迹“壮观”二字。其中,壮字多了一点,寓意:比别的地方壮观一点,漂亮一点。我不禁赞叹:好聪明的想法。
进了黄鹤楼,上了楼顶平台,顿时感觉自己正在鸟瞰武汉城。将所有的风景都收入眼帘。这时,“滚滚长江东逝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再只是脑海里的诗句,而是此刻眼前真实的情景。此时的长江,就在我的眼前滚滚流淌。直视前方,碧绿与混黄交接处是汉江和长江的交汇入口,绿色的汉江与泄洪之后的长江汇在了一起,像一个巨大的调色盘。绿的、黄的,像两条色彩不同的丝带绾在了一起。
“看!鹦鹉洲!”不知是哪位淘气的小弟趴在栏杆上,指着远处,头上的汗滴滴的往下打着似乎他并没有被热感到疲惫,反而他还挺兴奋。哦,原来那片绿茵茵像草地似的一片就是传说中崔颢写的鹦鹉洲啊。
脑海又浮起了前人的诗句: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这眼前的美景真是让人沉醉。

登临黄鹤楼
(作者:王宇宁 四年级)
今天是游学的二天,我们来到了中国四大文化名楼之一的黄鹤楼。
一进黄鹤楼景区,我们首先来到了毛泽东词碑亭,其中有一首是我们熟悉的《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我们一边登黄鹤楼,一边了解黄鹤楼的许多历史典故。三国时期吴主孙权为拱卫都城的安全,在蛇山修筑夏口城。城西南一角瞭望的哨楼,是为黄鹤楼的前身。大唐盛世,黄鹤楼首次与城垣分离,成为独立的景观建筑。宋代黄鹤楼已发展成建筑群体,坐落在高于城恒的高台上。至元年间,至正三年,威顺王宽彻普化太子在黄鹤楼下修建胜像宝塔。明代黄鹤楼大约被毁3次、重建3次、修葺2次。清代黄鹤楼经历8次修葺,影响更加扩大。
站在黄鹤楼顶层,我异常兴奋。不知道崔颢写黄鹤楼这首诗时,有没有同样的感觉呢?

黄鹤楼
(作者:张晗叶 五年级)
有关黄鹤楼的诗有很多,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凌》,王维的《送康太守卢粇的黄鹤楼》。
现在的黄鹤楼是用钢筋水泥建造的,但据史料记载,黄鹤楼最开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黄鹤楼的命运真是坎坷啊!但是从黄鹤楼的第一层爬到最高的一层,真的有一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觉。
黄鹤楼的传说也是颇有意思。古时候有一女子在黄鹤楼里开了一个酒楼, 但生意不是很好。一天一个道士没有带钱来喝酒,女子却像对待普通的客人一样对待道士,给他倒酒,并没有因为他没钱而怠慢他。此后,道士便天天来喝酒,天天不带钱,女子依然像第一天那样对待道士。道士为了感谢这个女子,在墙上画了两只黄鹤,黄鹤每天从墙上飞下来翩翩起舞。黄鹤楼因此得名,女子的生意从此变好,每天来喝酒的人络绎不绝。
从黄鹤楼上遥望长江和整个武汉,看着汽车变成无数的彩色小点在公路上穿梭,看着长江的浪击打着浪边,在阳光下闪耀出了五彩的光芒,真如诗人所说,有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游黃鶴樓
(作者:侯智英 五年级)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真正站在黃鶴樓上,想著曾經站在這裏,對著廣闊的天地由衷感慨的詩人,遊子,一首首千古流傳的詩詞便会在脑海浮现……
公元223年,東吳。
列隊的士兵站在城台上,掃視著城下,茫茫江水。著是一座瞭望守戍的“軍事樓”,江南角因矶为樓,名黃鶴樓。
后晋灭东吴,三國一統。
黃鶴樓逐漸成為觀賞樓,成為遊人觀賞,作詞作詩,感慨的常地。
唐代,崔顥登樓,大筆一揮,寫下了《黃鶴樓》,千古劉芳。李白登黃鶴樓,留下“故人西辭黃鶴樓”,为世人傳唱。當代,偉人毛澤東在此作出《菩薩蠻.登黃鶴樓》。
走上樓梯,一步,一步。这就是那“天下第一樓”。兩旁的風耳旁飄過,還有迴響。終於走上頂層。此時,长江,汉江,武汉,一切都那麽壯闊,看不到邊,一股豪情壯志油然于心,此樓已非彼樓,卻讓人聯想到千年前,遊子,詩人在此作詞寫詩,就像才發生的事……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黄鹤楼
(作者:夏轩 四年级)
历史的名胜古迹真是让人叹为观止,黄鹤楼也是如此。它是武汉的标志,座落在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处,背靠蛇山,俯临长江。
遥想当年,黄鹤楼上,伴着江涛,李白与孟浩然举起酒杯,一饮而下。李白再次酌酒,与孟浩然碰杯:“浩然兄,今日便是你我离别之时,咱们一醉方休,后会有期!”“好,本想邀太白兄一同去广陵的,怎奈太白兄事务繁忙,不能陪同,那就后会有期了!”孟浩然说完,一杯下肚。“哈哈,以后我去扬州,浩然兄可别嫌弃啊!”李白说完,随手折下一枝杨柳,赠给了孟浩然。孟浩然收下后,也摘下一枝垂柳,送给李白,哈哈一笑:“怎么会呢?只怕太白兄不肯赏脸,不愿去扬州呢!我们就此一别吧!”“浩然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李白把柳枝收入胸前衣襟,对着下楼的孟浩然挥挥手。
一阵微风袭来,婀娜多姿的垂柳在风中摇曳,柳条拂动着水面,水波纹荡漾着,随着孟浩然的船一同划向远方……
友人离别,李白依依不舍,始终望着江面友人在的船上,想起了曾经的友情深重,即使帆变成了一个小黑点,渐渐消失,李白仍伫立在黄鹤楼上,想着以前与孟浩然昔日的种种,他提笔疾书: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多么美丽的景色,多么生动的画面,我终于看到江山和诗意一起入目的景象了。

黄鹤楼
(作者:张雪筠 五年级)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今日的黄鹤楼已不是过去的黄鹤楼。一次一次的摧毁,重建,摧毁,重建……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黄鹤楼已然不是唐诗里的黄鹤楼了!
唐、宋、元、清,到现代,一次一次的改建,让黄鹤楼改变了多次模样,跟换装游戏一样。
今天,我们看到的是现代的黄鹤楼。现代的黄鹤楼早已没有了以前的风格,但是可能有了以前黄鹤楼不及的雄伟壮观和气派辉煌。
我有点儿失望地爬上今日的黄鹤楼,上到了黄鹤楼的二层。我慢慢的、小心翼翼的走了进去,生怕掉下去,因为楼梯是用木头搭建的。里面的景象让我很兴奋,里面有唐、宋、元、清……搭建的黄鹤楼样子模型。虽然是小小的模型,但是它们还是可以震撼到我的。这是我感到很骄傲、很佩服,我们的祖先在这么早的时候就能搭建出这么雄伟的黄鹤楼了!
接着我快步走向了最高层,因为我觉得上面一定会有让我兴奋的情景。爬呀爬……我看到墙上有一只鹤,那只鹤在飞舞。虽然只有一只,但是它腾飞的情景也是非常的震撼人心。
我终于爬上了黄鹤楼的最高层,果然上面有一个很开阔的观景台。我站在那里,感受着风的洗礼。我忽然看见了长江和汉江的交界处,汉江和长江的水有着鲜明的对比。长江是混浊的黄色,汉江是清澈的蓝绿色。
长江和汉江之间有一条无形的线,那条清晰的分隔了长江和汉江。江面上有很多小帆船和大型油轮,点缀了大江,像一颗颗宝石。
现在看见的黄鹤楼虽然已不是先祖们建的黄鹤楼,但是仍旧能感受到即新鲜又古老的味道……
我的前世今生
(作者:焦文豫 五年级)
我就是大名鼎鼎,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独享"天下江山第一楼"美景的黄鹤楼。现在,就讲讲我从诞生到今天辉煌的1700多年历史吧。
公元233年,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在武汉蛇山建成了最初的我。每当孙权身披长袍,身穿金鳞黄金铠甲,手持象征王权的宝剑,登上我的肩膀,凝望吴国那一艘艘用工匠的心血打造的战船,一排排随时准备战死沙场,英勇无畏,手持大刀的将士们时,我心中便为能够与吴王一起,观看如此庄严而隆重的场面,而感到十分骄傲与荣耀。在夕阳照耀下,身上闪闪发光的琉璃瓦,犹如黄金铠甲,仿佛我也要去拼死杀敌。想到这,我便热血沸腾起来,紧盯着远方,只要我发现一点敌情,就想立刻告诉吴王。夜晚不知不觉地到来,我便独自观赏着吴国的领土:拨地而起的高山和那滔滔江水……
望着滚滚长江,才发觉时间的流逝,转眼,吴国被灭,时间的脚步已步入盛唐。那时的我,成了供人登临的观赏楼。等了几百年的人终于来了,崔颢和我相见一面比干庙简介,便为我写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使我因此一诗而名扬天下。
接着一位身披白衣。手捋长胡,腰右挂一葫芦,腰左佩一长剑的唐朝著名诗人李白,与他的朋友孟浩然便来到我面前道别,诗仙挥洒墨迹,写下千古名篇《黄鹤送孟浩然之广陵》。从此,参观我的人如人山人海一般,人潮一波接着一波,即使夜晚来临,也有不愿散去的游人站在我的肩上,遥望远方,饮酒吟诗……
日月如梭,我走过了人潮鼎沸无比辉煌的唐朝。经常被外族侵扰心神不宁的宋朝,被外人统治的元朝,还有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明朝......这期间我七次被毁,七次重建。
1858年,大平天国战乱打到武汉,我望着满目疮痍的大地,心里好难过。突然之间一颗炸弹"砰”的一声,在我旁边爆炸,草木立即烧了起来,我痛苦地喊叫着,我的灵魂承受着撕心裂肺的痛苦,我慢慢地被火焰吞噬了。
战乱停留后,人们再一次地把我建了起来。可是,好景不长。15年后,我又被一次意外的火灾烧毁。虽然人们一直想重建我,但是因由于内乱和国家的实力,100多年我都没有出现在历史舞台。
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富强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才又被重建。

我和“我”漫谈之一二三
(本文由 子润妈妈 友情撰写)
我和“我”漫谈之一
引子
学了三十年屈原、也纪念了四十多年的屈原,其实屈原到底是为啥要投江?我其实并不是非常理解!
最近的五年我因为工作需要,与很多专家学者讨论了关于“风骨”这个词,中国的名人士大夫文化里始终会谈到风骨气节,从屈原投江、谭嗣同被捕就义、再到王国维义不在辱......他们看淡生死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是时事逼迫?是心死如灰?再或者他没有活的能力?年轻时我觉得这些原因都非常的重要,然而,时事逼迫何不君子报仇 十年未晚;心如死灰又为何以死相较;活着的能力就更加不可信,酸秀才尚能苟且营生,何况这些名儒!
尤其在诗人海子卧轨自杀后,我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我和“我”的共同成长很重要!一个我是最真实的我、一个“我”是精神层面上的“我”。有人说了,你搞这么复杂干嘛,不都是一个人吗?非也非也!
有句非常好的贩卖理念案例:“要不读书要不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人生来就要成长,身体一天天长大,思想越来越成熟,长到十来岁家长管的太多,精神的我就会被桎梏,“我”迈开脚步走了,我一看急了!横冲直撞的就要“追”,大人们只好撇撇嘴,感叹一句“青春期”!屈原的精神沃土是“楚”,楚亡则“我”亡,屈原的我还在汨罗江边迎风而立,于是我投江和“我”同去。
今天我们身处秭归,跟随赵老师成长我,你可能会说是不是搞错了,应该是“我”吧?我想说的是赵老师给予你们的是一个链接我与“我”的桥梁,从我之所学连通到“我”之所得,得与不得全凭“我”来做主。
我与“我”漫谈之二
我的奋斗目标—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
我的成长过程中会遇见很多人、很多事,这是成长重要组成部分。像曹文轩、像苏轼,他们把自己所见所闻敷于笔端,变成了一种精选的所见所闻形式—书。读书读的什么,更多的人更多的事。人的身体很奇妙,像一个高级的电脑,内存可大可小,你想要获取知识的话,内存可以不断扩大,你闭而不受,那就会滞而不前,再后来变得暴躁、极端。有人会说了,书中不光有所见所闻啊,还有作者的思考和感悟啊?你说的没错,这里有一个个人观感和普世价值观的混淆,作者所说的思考和感悟中如果有大部分人认可的道理,这是一种价值观的认同,但这并不能代表“绝对的正确”(即是常人所谓天道)不管参杂了多少概念和普世理论,根本上还是作者的个人思想和认知,所以从这一点来说你看到的还是人。如果你要是把这个当作自己的思想,那么,就出现一种人云亦云的我,再可怕一点还能出现行尸走肉一般的我,怎么办?“我”说我来办!
我与“我”漫谈之三
“我”的知行互济,天人合一
知和行都是我的工作,“我”是麻花辫的第三股,麻花辫缺了谁都不行!然而它们的关系很奇妙,我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我”的修炼,而“我”又在不断的指导着我去见到更多的事、更多的人,当所见所闻多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一种状态:用苏轼的话来说叫“游于物之外”、佛家就讲“随缘”、道家说“天人合一”!说到这儿小朋友们挠挠头说:怎么这么虚呢?可不是!大而无形如何能见,就像你说天在哪里?你头上顶着?还是你呼吸的空气?再或者是宇宙?其实这个问题不必知道答案,你只需感受到它即可。古人有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当我找到了“我”,并亲密的结合一起,古人认为这种幸福是最高级,甚至可以不在乎生命的得失!
那么又有一个问题了,在所有道中为何天道是最高级的?其实地球上亿岁了,它能教给我们的太多了,周文王夜观天象作《周易》,后人又编撰了《易传》,再后来孔子的《十翼》,老子的道家易,几千年的文明源于自然,并不断的在自然中完善变化。就像你玩游戏,想要玩的好就得按着游戏规则来玩,熟悉环境、了解人物角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是一个道,每个社会也是一个道,地球、宇宙都有它的运行规律,是为天道。一路上赵老师一直在不断的说:“孩子们,看大自然,听风的声音、看树的形态、感受大江的气势……”,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了解了自然的形态规则,慢慢学习让自己的道和天道慢慢融合,终有一天达到天人合一,且不说成就一代宗师大家,就是成为一个懂得顺应天时地利的快乐的平凡人也未尝不可呢?
“我”外化于我,体现在你说的话、做的事,想一想如何让我成为独一无二的我呢?“我”就在我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通过思考和发自内心的感触成长起来,我和“我”成就最好的你!
游学剪影
菁莪互动
谢谢您能将公众号阅读至此。
很希望听到您读后的感受和建议,欢迎留言!
旅途仍在继续,
跟随我们,
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