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金行家【视频】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203集(下)「《道德丛书》——学习《模范人生观》之心得(二)」-净土宗专修答疑平台

全部文章 admin 2020-04-14 750 次浏览

【视频】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203集(下)「《道德丛书》——学习《模范人生观》之心得(二)」-净土宗专修答疑平台

请点击上面蓝色字体  免费订阅!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净土宗专修答疑平台”,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免费收到精彩内容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203集 (下)
学生:《道德丛书》——学习《模范人生观》之心得报告(二)
尊敬的师父上人,李晞彤诸位法师、大德同修,阿弥陀佛。
惭愧弟子真诚今日恭敬汇报的题目是「《道德丛书》——学习《模范人生观》之心得(二)」。
一、前言
问:如何快速提升自己的修养呢?答:学习因果教育。而念阿弥陀佛為一切因果中最為殊胜者。若是无法控制念头,老是忘记阿弥陀佛,老是怀著贪瞋痴慢,就说明我们还不明因果。面临果报而不晓得原因,為境所转而不掌握道理,就是要在因果教育上下功夫。
印光大师之所以提倡大量印製因果教育的典籍,如《道德丛书》、《了凡四训》、《安士全书》、《感应篇汇编》等,是因為这是最高效的方法。印祖在序文说:「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眾生之大权也。」所谓的权能,即是明理明事、明因明果,是以趋吉避凶,亦能教导眾生离究竟苦、得究竟乐。因果讲到透彻,就是《观无量寿经》所云:「深信因果」,即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如是而已。
二、《模范人生观》
《道德丛书》之第一册是《模范人生观》,这是修身养性之人的榜样。為避免我们不相信,故所收录的事例都是真人真事;知道我们崇尚西方,故收录了中外著名人物的事蹟。他们种了什麼因,然后得到什麼果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总不离开善因善果、恶行恶报的真理。
一九三三年,海门陈宇新先生為他的父亲——《道德丛书》编辑者镜伊先生,作一篇序文陈述此大事之始末。在此,以原文和试译,仅供诸位仁者参考。「吾父善气迎人,训导青年学子,除灌输文艺学识外,尤斤斤於涵养道德。」他说,父亲以善良的气量待人杜伟民,培养与教导青年学生,除了灌输文艺、学识的思想之外,还用心於涵养道德,这是尤為重要的。「晚近家居,专以劝善為事。与子言孝,与亲族言睦,与朋友言义。虽舌敝唇焦,犹无倦容宇智波莎拉娜。」晚近,镜伊先生在家专门劝导人们行善。例如,对於孩子讲孝道、对於亲族讲敦睦、朋友之间教情义。父亲不辞辛劳、苦口婆心的传授伦常道德的教育。
可见得,八十多年前的民国时代,由於教育的改革,青年人已经开始否定圣贤德教。而一九七四年,钱穆先生在韩国的演讲「教育最大的错误是模仿西方」中,所提出的理念与镜伊先生相同。他说:西方现代教育全成為传播知识与训练职业。好像不為由人生大道而有职业,乃是為职业而始有人生。全人生只成為功利的、唯物的,德行一观念似乎极少人注意。职业為上,德行為下。导致整个世界彼此之间分裂,不见调和。钱穆先生也為我们指出现在社会乱象的缘故,是由於中国传统文化,圣贤、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的衰败。
陈先生的序文接著说:「又以口舌之效,囿於一地,限於一时,不克行远而传后。乃取古人嘉言懿行,分别门类,编《道德丛书》十五册。」镜伊先生体会到口耳相传的教学效果,由於受时空的侷限,而无法传播於远方或后世。因此,收录古人的善行善言,分门别类,编辑《道德丛书》十五册。「删除神话,注重事实,法家所谓证据确凿也。」他注重实例,因而删除了神话传说,也就是法家所谓的证据确凿。「阅之兴味浓郁,如读劝世小说。」由於故事的浓郁趣味性,就如同阅读劝世的小说一样。「吾知青年必可收效於默化,学校可為训育之助,社会间颓风败俗,亦能稍挽於万一。」陈训丹先生相信此书一定会感化年轻人,有助於学校的教育,亦能挽救现在道德败坏的社会风气。
陈先生两代人鞠躬尽瘁,完成此宝典。如明末遗氏顾亭林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何促进世界和平?就是从我们每个人身上、从每个念头上开始。如何才能端正心念?就是要学习伦理、道德、因果教育。
因此,「勤学篇」成為诸篇之首。这是陈镜伊先生用心良苦的编排,颇有深远意义。《礼记.学记》说:「建国君民,教学為先。」古时候的圣王建设国家、管理公眾事务,皆是以教育為最重要的事情。為什麼?《学记》有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意思是,质地再美好的玉,若不经过雕琢,也无法成為有用的器皿;人若不求学,就不懂得為人处事的道理。所谓的教学,即是学习回归本性的方法。西方称為宗教,东方称為圣贤教育,都包含了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换句话说,学习放下,从而能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转凡成圣。凡此种种,教学皆是源头。所以「勤学篇」為全书第一篇。
我们来分析「学」字,此字已涵盖大道。《说文解字》云:「斅(学),觉悟也。从教从冂。冂,尚曚也。臼声。学,篆文斅省。」学的本义是觉悟,具自觉、觉他两义。我们看它的构形。「学」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由「教」、「冂」、「臼」组成(图一)。「冂」像幕布覆盖了物品一样,所以有覆盖的意思。「教」是指教育才能开啟智慧,古人教学必从童蒙开始,就是去除孩子的蒙昧,如同去除覆在头上的遮盖新英雄虎胆。「臼」是一个春米器具,字形中间凹陷,裡面的短横像米在臼中的形状。木棒春米时,与臼相配合,「臼」字在学字中代表教学、自学可以相互提升。所以古时候,学、教、效為一字。从整个「学」字而言,就是《礼记.学记》所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因此,通过学习才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才能自我反省,努力向学。教人得不到效果,然后才知道自己所学的不够通达,从而发愤图强。所以,学就是觉路。
现在问题是理论上似乎清楚,而生活上仍然迷惑。修学得不到法喜,处世待人达不到和睦,更谈不上社会和平。如何学习才得力?我们来参考「勤学篇」的事例。
三、「勤学篇」正文
第一个故事名為「凿壁引光」。「汉匡衡家贫无烛。邻舍有烛而光不逮,衡乃凿壁引光照而读书。」西汉的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从小勤奋好学,但家境贫寒,没有条件进学堂。白天要在地裡干活,夜晚的时间还想读书,却没有钱买灯油。怎麼办呢?有一天晚上,他正在背诵书的时候,突然看到土壁缝隙中透过来一条光线。原来是邻居家的灯光。於是,匡衡将墙壁穿凿了一个洞,果然能引进愈多烛光,足以看书了!从此以后,他每晚都挨著墙壁,借光来读书。
下文,「邑有大姓,家富多书,衡乃為之赁作而不求偿。愿得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儒,后登相位。」不久匡衡遇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古时候,书籍非常贵重,因而匡衡买不起书。幸好,同乡有个富户,家裡藏了很多书。因此,匡衡就去那户人家工作,勤苦耐劳却不收一文工钱。这让主人感觉到很奇怪。於是匡衡解释说:「我来这裡工作,只是為了能够借您的书来阅读。」主人听后,深為感叹,便答应了他的请求。如此,匡衡勤勉学习,终於成為一名大儒,位极人臣。在汉元帝时期(公元前三十六年)当上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
第二个故事是「囊萤藉光」。原文如下:「晋车胤家贫。无力购油备灯夜读。乃遍觅萤火,置於疏浪白绢,所缝之透光囊中藉其光,以供夜诵。后官至尚书。」(註:古时玻璃未发明,唯有白绢製品可以透光。)
晋朝车胤,字武子,幼年时勤学不倦,而家庭贫穷,经常没有香油点灯,所以晚间无法读书。一个夏天的晚上,耕作后坐在院子裡背书。於是,见到许多萤火虫在空中飞舞,如同小灯一样。车胤想出办法,立刻捉住几十隻萤火虫,置入白布袋裡,萤火就照射出来。从此,夏天的夜晚以萤火照著书本,夜以继日的学习著坂茂。车胤如此勤学,博览群书,孜孜不倦,后成為吏部尚书。
我们初阅时,可能会注意到匡衡与车胤,因為勤奋攻读,而得荣华富贵的果报。但其实更重要的是,两位是由於好学圣贤教育,而提高了自己德行,成為大臣只是品学兼优的表相,却不是终极的目标。如《荀子.劝学篇》说:「古之学者為己,今之学者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為禽犊。」学习圣贤教育是為了修身,进而「明明德、亲民、止於至善」,也就是圆满智慧的境界,从不求名闻利养。这是君子与小人、圣人与凡人的区别。
也许人们会想:现在我们不缺乏灯光,也有了充足的书籍,匡衡与车胤的勤学和我们有什麼关系呢?值得我们学习之处是他们求道的精神。他们的「手不释卷」,要变成我们的「心不离念」,念佛求生净土。他们贫穷到无灯、无书的地步,却荣登宰相、尚书(皇帝左右办事者)的地位;我辈业重蒙昧的凡夫,都有登上佛位的可能。两位大德的诀窍无非是信心:信自、信他(圣人)。我们更有幸,这些因果事例让我们不仅信自、信他,还能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他们一生的示范,给予我们丰富的经验、深远的眼光,立刻能用在自己的身上。他们缺乏物质,连一闪光明都会抓住;现在社会缺乏伦理道德,而每一句圣贤的教诲都应当谨记在心。古德云:「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所以我们必须抓紧时间、想尽办法,听经闻法,深信因果。
以下三位学者是表学习的方法。第一、「纺机置书」,原文為:「英之名人律宾斯顿,家贫少时尝操作於製棉工场,受值则购拉丁文法书,於夜中学之。置书於纺机上而诵读不倦。凡有用之学,皆务蕴积於胸中。」《道德丛书》收录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实例,这位是英国的著名探险家、传教士,大卫.律宾斯顿。他出生於苏格兰的贫困家庭,在七个孩子中排行第二。他十岁时,受僱於纺织厂,每天从早晨六点到晚上八点,做十四个小时的危险苦工,需要在纺纱机上绑著破碎的棉线。所得工资全部奉养母亲,以此来维持家庭的生计。父亲是上门推销茶叶的售货员,也兼任主日学校老师。所以幼年的律宾斯顿深深了解神学、宗教的重要性。他勤奋好学,夜晚还上两个小时课,这是特别為纺织厂少年工人提供的学习机会。当时,大多数学生都难免会在课中睡著,而律宾斯顿不仅勤恳就学,回家还接著复习到半夜。一分一秒都不空过,他白天以用餐时间读书,甚至於工作时,他也将书摆在纺纱机上,每次经过时得以再读下一句。虽於极其嘈杂的环境中,而他心常安住於书中的场景,学习从来不间断。
「又往医学会习刀圭。其费全出自工作之所得。并不受他人一钱之助。律氏后叙其实曰:『余自顾往昔作劳苦之工业,正天予我造就之机会也。』」早年,他因為中国医学传教士的呼吁而受感动,立志学医,开始省钱,為了能交学费、购买拉丁语的书。由於他夙兴夜寐、克勤节俭,终於考上医学院。其学费是以他十岁一直到二十四岁,在纺织厂工作的薪金累积而成。他在自传中写道:「我年少时的劳苦工作,只不过是老天赐予一个机会,来造就我的。」后来,他成為非洲著名的先驱医学传教士与探险家,主张废除奴隶贸易,被后世称為十九世纪末英国民族英雄之一。
第二个故事是「悬书担头」:「汉朱买臣家贫,採樵度日,嗜学无厌。砍柴之时,置书林下,且樵且读。负薪而归,悬书担头,且诵且行。后仕至会稽太守,為前汉名臣。」西汉时期的朱买臣,字翁子,因為家裡贫穷,依靠卖柴维持生活,但非常喜爱读书。他在山上砍柴的时候,把书本置於树木之下,边砍柴边读书。挑柴回家的时候,把书本悬掛於担头上,边背诵边步行。有人在背后讥讽买臣,但他毫不在乎。之后,由於汉武帝看重他讲解典籍的才能,而被封為会稽郡太守。后来,登上丞相府长史,為前汉朝的名臣。
第三、「牛角掛书」的故事:「隋李密贫而好学。在家牧牛之背手书,流览并将餘册掛於牛角之上,预备供读。」隋朝有一位读书人名叫李密,家穷而好学。在牧牛的时候,他都会在手上拿著一本书去读诵,其餘的书本就掛在牛角上,以此一边走一边看书。「杨越公见而奇之,荐之於朝,后為名卿。」有一天,越国公杨素正巧看到李密骑牛,一边赶路,一边背诵,全神贯注,牛角上掛著一卷《汉书》。大臣想:「哪来的学生这般勤奋?」就好奇的问他:「你读的是什麼?」李密正在读《项羽本纪》,於是杨素跟李密谈了一阵子,感到十分惊奇。回家后,就把这个情形讲给儿子杨玄感听,於是玄感就与李密倾心结交,成為了好朋友。后来,李密由於玄感的推荐而登上了卿位。
以上这几位大德成為了一代代学者的勤学模范,如《三字经》所说:「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輟。如负薪,如掛角,身虽劳,犹苦卓。」故事之间都有共同点,那就是学者们虽然生活於十分艰苦的环境裡,都能认真用功,后因贫成才。而我们的生活环境非常丰足,哪裡有苦?这是关键的问题。不知苦难,如何能出离呢?不知迷惑,如何能觉悟呢?他们的家境贫穷,而我们错误的把五浊恶世当成家。在五浊恶世裡难免面临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阴炽盛苦。现在虽还无病,没有老痛,不觉得苦。但来一个微信、邮件或有人讲了几句话,牵涉到我们的财產、名利、面子松鼠鱼的做法,那时就尝到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阴炽盛苦。时时刻刻觉察到我们心裡的烦恼、念头,才会生起离苦之心。
或是有许多人觉得生活很苦,一切都不满足,怨天尤人。这些事例就是教我们得福的方法。他们能奋发读书,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圣贤教育。如《论语》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愈学愈喜悦、愈法喜。知足於道,而常乐於德。
三位学者的表法教导我们勤学才能有成就。虽然身体在劳动,但是心念安住於学海,欲罢不能。若工作、若休息、若步行、若骑牛,心都向内不向外,而不受逆境所干扰。没有听到他们埋怨某某、结交多少朋友、穿著什麼衣服、吃喝享受物欲、寻找伴侣等,因為他们乐於学中、安於觉中、乐於圣贤教诲,勉励於格除物欲。而现代物欲横流的社会恰恰相反,因此更需以慎為键,否则一著不慎,满盘皆输。
弟子曾经在一所澳洲大学读书,住在学生宿舍裡,经常与一位法科学生打招呼。他喜欢為人著想,友善合群,被选為宿舍的学生社团会长。為了维持这个名誉,他课后过著灯红酒绿的生活。刚毕业,就参加大学所有宿舍的年终夜会百式冲锋枪,结果酗酒了,他糊裡糊涂的走回宿舍,一不小心,绊倒在地,头部撞在一块石头上,大动脉破裂,当场死去。验尸官的报告说:死者的血醇水平比不许酒后开车的血醇标準高八倍。这位本来前途无量的年轻人,竟英年早逝,大学全体师生乃至於社会公眾都万分震惊。
无论善恶的榜样,全都透给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道德是不能须臾离开的。如同《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所谓「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不仅要专注於课室裡,精进於佛堂裡,一切时、一切处都是修学道德的场所。我们所遭遇的一切人事物,境缘,都是自己所感应来的果报;有果必有因,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对先前的人事物所起的念头,便是未来的因。勤修善因,必得善果。
结语
《道德丛书》之「勤学篇」做為全书的篇首,给予人们很大的啟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修学為首,教学為先。因此,今天以尊敬的净公老教授之法语来总结此汇报:「安身立命,教学為先;创业齐家,教学為先;建国君民痋人,教学為先;礼义之邦,教学為先;稳定和谐,教学為先;国丰民安,教学為先;太平盛世,教学為先;长治久安,教学為先;诸佛剎土,教学為先;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信、愿、行,无一不是以教育為先誓要入刀山。」
以上是惭愧弟子真诚学习《道德丛书.模范人生观》的粗浅心得汇报,定有错误之处,恳请师父上人与诸位老师大德惠予批评斧正,无尽感恩,阿弥陀佛!
惭愧弟子真诚顶礼敬呈,二O一六年一月十五日。
老法师:真诚同学,这是他的化名,大概现在刚刚下山,他今天回香港。读了《道德丛书》,第一本《模范人生观》,写出这篇心得,写得很好。特别是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这样的社会,真正肯读书、想读书就很不容易了,能够发愤、能够自强,必定有前途。如果染上名闻利养,那就有偏、有差,走错路了,不但不能成就自己德行,可能带来很多意外的灾祸。所以古人教学以德行為根本。
《论语》是学生记载老师德行的一本书,第一句含义就很深。这个地方他看到了,古时候人读书為自己,不是為别人;现在学习是為别人,找一份好职业,能赚更多的钱,更多的物质享受,这是為人,不是為自己。孔夫子没有地位,他的声名是后世的,他在世的时候,知道他的人是不多,周游列国十几年没人用他。我们现在理解,没人敢用他,為什麼?他学生裡面能干人太多了,用他怕他篡位,怕他夺取政权,所以大家恭恭敬敬对待他、招待他,再请他走路。古时候没想到小林凉子,人都是以真诚往来,有权有势的人他想得很多,怎麼样保住自己,不能够丢失,如果有这个念头就不敢用他了。所以孔子回老家教学。释迦牟尼佛聪明,他是王子,他不出家做国王,不要,放弃王位,放弃宫廷裡面荣华富贵的生活,去当苦行僧。干什麼?他是為人,他不為自己,帮助人觉悟。觉悟了的人绝对是远离名闻利养的,对这个边都不沾。
他在鲁国做了一个小官,少司寇。少司寇是个什麼地位?现在的警察局长,可能还是派出所的分局长,就这麼个地位。也只做了三个月就离职了。我们就知道,没地位,没有财富。他乐在哪裡?《论语》上第一句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换句话说,学习圣贤之道,学习宗教教育,為什麼?為快乐。这个快乐与地位、与富贵不相干,没有关系。与什麼相关?学、习有相关。学的是圣贤教育,习是什麼?把它做到。讲求这个,你才能得到快乐。
佛教学亦如是,佛不是说「不亦说乎」,佛讲比他更高,讲得更好、更踏实,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学佛干什麼?学佛是这个,他天天快乐,没有地位,也没有财富,天天快乐,满面春风。為什麼?烦恼断尽了。也是「学而时习之」,学什麼?中国大乘经教,怎麼学法?信解行证,信、解是学,行、证是习,是做到,做到才会有法喜充满。所以今天很多人学佛,金行家经教通达,讲得头头是道,他生活并不快乐。什麼原因?他没有习,没有行、没有证,他没做到。真正做到,有行证,怎麼不快乐?
像海贤老和尚,这一句佛号念到功夫成片,快乐!谁来安慰他?佛来安慰他。念到事一心不乱,见思烦恼念掉了,天天不去想它,它自然就没有了,这习惯就断掉了,他提升了,他那个乐趣超过阿罗汉。再念到理一心不乱,法身菩萨的法喜充满。我那个时候估计他,看他的传记、看他的光碟,我估计他得理一心不乱,四十左右就得到了。得到之后就是惠能大师的境界,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能大师这二十个字的报告他统统得到了,他具足了,他怎麼不欢喜?你看看他,他对於一切人事物,没有什麼不好,都好,好人很好,坏人也很好。「三人行必有吾师」,一个好人、一个坏人、一个自己,好人是我的老师,坏人做坏榜样让我看到了,反省我有没有这个样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枭龙越野车,统统是老师。你怎麼可以用恶的人带著恶意去看人?这不可以的,这自己在造业。
这裡头得法喜,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证明你学佛有了受用,得受用了。没有到这个境界没得受用,没得受用是什麼?你没有学会,甚至於你信解都有问题。你能行证,信解决定有,有信、真信、能理解,你才肯干。干了怎麼样?快乐无比。你们哪一个人没有冤亲债主?你要入了行证,冤亲债主没有了。為什麼?怨亲平等,都是菩萨,都是阿弥陀佛。这境界不一样。所以学、习这两个是一桩事情,有学没有习等於没学,有习没有学,你的习不知道是正、是错误,你不能够辨别是非善恶,学了之后就能辨别是非善恶。这个是非善恶不是人间的,不是天上的,是大乘佛法的。孔子做到这个地步,他是佛再来,法身菩萨,凡夫做不到,二十八层天人也做不到,佛菩萨。不是佛,也是等觉这样的菩萨,他才能做得到,才能说得出来。
真正明白了我们就晓得,中国人讲圣贤,印度人讲佛菩萨,外国人讲天神、上帝,统统是一个阶层的,同一个等级的人物,都是真的不是假的,只是称谓不相同,我们叫极乐世界,他叫天堂,他的天堂就是我们极乐世界。他要真正在像基督教《圣经》裡头得到法喜充满,将来生到天国,我们到极乐世界,看到什麼?你怎麼也在此地?看到那个教的,他说你怎麼也在此地?原来是一处,名字不一样,相同的。这些年来我跟宗教接触很多,我跟他们谈这个问题,大家都欢喜。我说你到天堂,我到极乐世界,但是我到极乐世界就看到你在,你在的时候就看到我在。然后我们才恍然大悟,是一不是二,我们叫阿弥陀佛,你们叫上帝;我们叫观音菩萨,你们叫神。这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我们能够学到通达,一切明瞭就知道了,然后你对什麼都会尊敬。我见到十字架、见到耶穌我也会顶礼,為什麼?他就是阿弥陀佛,天堂就是极乐世界。我搞清楚了,你们没搞清楚。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