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云霆职称评审让“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教师吧
于云霆投稿:1069077003@qq.com 郑老师商务合作:yuqinghao666 于老师(注明合作)
职称关乎着教师的切身利益,职称让干着同样工作的老师拿着有明显差距的工资。职称原本是让能力强、资历深、且有工作业绩的老师多获得报酬,但在具体的职称评审过程中,却出现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尴尬局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又该如何解决呢?且听笔者娓娓道来。
一、职称无法衡量教师的教学能力
大多数学校以教师的教学成绩作为评定职称的重要依据。因为很多人认为教学成绩代表着教师的教学能力。以教学成绩评价教师既对得起老师,也对得起学生。而教师做科研、搞课题、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等主要是教师个人的事情,与学生关系不大。所以,大多数学校在评定职称时会倾向于教学成绩优秀的老师。
但是,在现实中,教学成绩不能等同于教学能力,教学成绩的好坏由很多因素决定。我来举几个例子。有一位老师教学能力很强,在高考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的教学成绩非常优秀。而他的同事在高二升高三的考试中,教学成绩不理想,比同类学校平均分少8分。于是学校领导决定让他继续教高三,而他的同事则去教高一。他教高三后,一步一个脚印,教学成绩不断提升,可到了高三最后一次统考,仍然比同类学校平均分少2分。而他教高一的同事在统考中,却比同类学校平均分高1分。尽管他进步了6分,但是在考核中,他却输给了同事。学校考核不是看你进步了多少名次,而是你现有的教学成绩与同类学校的对比或者与本校同类班级的对比。
学校里面的工作安排,不是老师能选择的。能继续教高三,既是领导对老师的器重,也代表着一份荣耀。最为重要的是,当同事没有把班级带好,学生急需要一位有能力的老师来提高成绩时,老师岂能为了一己私利而拒绝呢?可是,临危受命的老师使尽了浑身解数,让班级的成绩有显著提高,可因为学校缺乏相应的评价政策,让这个老师在职称评审中处于劣势。这种情况下,教学成绩岂能代表教学能力呢?
其实,就算没有上面情况出现,也有很多其它人为因素可以操纵教学成绩。每所学校所谓的“平行班”指的是所有班级总的平均分相同的班级,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科,可能有明显的差异。各科原始的平均分在领导手里,普通老师不清楚。于是,在分配师资力量时,领导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进行暗箱操作。只要领导不公开各科原始的平均分,普通老师就会自始至终蒙在鼓里。
在同一个备课组内,如果只有一个老师当年参评职称,其余的老师就可以对他“放水”。其余的老师上课多讲几个故事,少讲一点儿重点知识,对学生抓的松一些。那么,那个当年参评的老师的教学成绩就会在其余同事“衬托”下显得格外的高一些,评职称时能多加分。当然,评职称的老师需要事先和同事沟通好,同事才会“放水”。无非是多请几次客,并承诺等同事评职称时自己也这样做就可以了。这种手段虽然神不知鬼不觉,可这种肮脏的交易背后,有多少学生被老师当成了工具而一无所知呢?
还有一种方法,评职称的老师可以让班主任给自己“放水”。学生重视哪门学科,在课余时间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哪门学科,那么该学科的成绩就会很高。班主任有两件法宝可以操控成绩。
第一, 班主任可以分配课余时间;第二,班主任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哪门学科很重要,必须多花时间和精力多学哪门学科。有这两件法宝,班主任虽不能让班级的所有学科成绩都很好,但可以让一、两门学科的成绩在整个级部出类拔萃。如果是班主任自己需要评职称,那么其他科任老师一定会苦不堪言。因为班主任会占用大多数的课余时间,一定让自己的教学成绩在整个级部中排名第一。虽然每个学校评职称时对班主任都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可那些政策都不如班主任自己掌控教学成绩来得直接和爽快。
那些经年累月兢兢业业的“李广”和“冯唐”,因为师德高尚,不愿意玩阴谋、耍伎俩、走后门,结果难以评上职称。要想评上职称,就得同流合污,就得和领导、同事搞好不正当关系,因为教学成绩根本就不是自己一个人能够左右的。
二、职称评定的标准形同儿戏
职称评审最关键的因素是被学校推荐。对于绝大多数老师而言,只要在学校“出线”,到了教育局里就一定能评上。可是,上级部门对于老师能否在学校“出线”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既然上级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那么只好学校自己制定评价标准。所以,一百个学校就有一百个不同的评价标准。而不同的评价标准一定会有利于一批人,而不利于另一批人。再说的直白一些,有的老师用自己学校的标准无法“出线”,当如果用另一个学校标准就能“出线”。
学校想让某个老师不“出线”很容易,今年用这一套标准让这个老师无法“出线”,等这个老师具备了这方面的条件了,明年学校再换一套新标准,仍然让这个老师无法“出线”。而且学校还有杀手锏,可以单独设一个门槛,让这个老师永远无法 “出线”。“李广”和“冯唐”本事再大,也不过像孙猴子一样,无法逃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
在上文的叙述中,教学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操控的,但以教学成绩作为评价老师的主要标注还是相对客观和科学的。但有的学校的评价标准让每位老师教学成绩的差距不大,然后用民主评议来评价老师的教学能力。这就非常荒唐和可笑了。老师之间互相打票,分数高或者票数多的老师,岂能一定是教学能力高的老师呢?可有的学校一直就是这样一个评价标准,当然学校也一直都是乌烟瘴气。那些能评上职称的老师往往都是会来事、人缘好的老师。那些教学能力高、工作积极上进的老师,只能成为“李广”和“冯唐”,在别人划定的圈内夹起尾巴做人,且无法评上职称。
评职称加分的项目很多。前几年,论文在职称评审中占很大比重,很多老师都花钱买论文,这是尽人皆知的事情。于是,课题、优质课、各级荣誉等逐渐热起来。课题、优质课、各级荣誉等虽不能公开的买卖,但是也充斥着各种暗箱操作。课题、优质课、各级荣誉等虽无明码标价,但每一个的花费都比论文的花费要高。可为了评职称,老师们没有望而却步,而是趋之若鹜,让原本教育的蓝天变得乌云密布。
很多学校的评价标准可以说是形同儿戏,令人啼笑皆非。例如,有的学校对于老师在《中国教师报》发表的文章不加分,而在自己学校办的校报发表的文章要加1分。有的学校对于老师的个人专著不加分,因为只有一个老师有专著,其余的老师都没有专著。对于评价标准,教代会开会投票时,99%的老师举手反对个人专著加分。这样的制定评价标准与教师能力无关、与教师的发展无关,完全是按着利益来制定标准。
上级有关部门只给学校指导意见,而不给学校规定统一的标准,那么,学校自己所制定的标准就在各种利益漩涡中迷失方向,而逼“冯唐”和“李广”就范。
三、高级职称变成职业倦怠的代名词
评上了高级职称后,很多老师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一点一点地走向职业倦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现了“正高级”,让高级教师又有了新的目标。可大多数高级教师心里明白,“正高级”不好评,可望而不可即。职称评审部门也知道,一旦让老师评上了“正高级”,就再没有更高的职称来“诱惑”老师了。所以,就不能让高级老师轻而易举的评上“正高级”。大多数高级教师也看穿了这一点,对“正高级”不抱希望,干脆直接职业倦怠。
在一个学校里,直接职业倦怠而退居二线的老师虽然有,但数目很少。因为学校毕竟还有各种制度进行约束。但是,评上高级职称的老师处于“半”职业倦怠的人却很多。这些老师仍然在教学一线,仍然备课上课,可是他们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拼搏的精神。工作中不想多干活,不肯加班,不愿意多付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反正工资又不少。而没评上高级教师的老“冯唐”、老“李广”也没有了年轻时各种雄心壮志,在一次次的职称评审中被打压、被愚弄,虽不敢说是满腹怨气,但也是看清了尔虞我诈、看透了世态炎凉。
职称评审对于评上职称和没有评上职称的老师都是一种伤害。同样的年龄、同样的学历、同样的工作、同样的付出、同样的能力,凭什么最后各自拿着差距几千块的工资。没有职称评审,就没有老师的职业倦怠,老师从入职到退休都会一直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没有职称评审,就没有“冯唐”和“李广”的委屈,就不会让原本能力强、师德高的老师贴上差老师的标签。
曾几何时,职称制度有利于促进老师的成长,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和发展。可是,现阶段职称评审制度已经凸显出其严重的不足和缺陷。对职称评审制度进行大的改革或者干脆取消职称制度已经刻不容缓了。在新的时代下,“冯唐”和“李广”的悲剧不能再上演了,因为这会寒了天下老师的心。
吴宾,山东省威海三中物理教师。在《中国教师报》《班主任之友》《班主任》《中小学德育》《福建教育》《青年教师》《当代教育家》《教师月刊》《今日教育》《山东教育》《教师博览》《中学物理》《德育报》《教育文摘周报》等发表文章80余篇,著有《师经》等。威海市市直教学能手,威海市教科研先进个人,威海市市直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电教员,威海市名课程团队骨干成员,校长传媒专栏作者,《教师博览》签约作者,2017年9月登上《教师博览》“人物志”。
相关链接:
教育故事:我的启蒙老师
教育故事:乡村乡味滋养着我
牵手在明天——中职生早恋的故事
我与职校那些事
教育故事:爱在心灵,一路阳光灿烂
“稿”事!“稿”事啦!面向全国教师征集教育故事!
教师吧:关注人民教师
教师吧微信号:jiaoshilaile
欢迎扫码加入教师社区(备注:我是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