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于云霆聊聊河西镇老城区-临西县历史文社

全部文章 admin 2019-03-24 1097 次浏览

于云霆聊聊河西镇老城区-临西县历史文社

于云霆河西镇,镇驻地原系临清县城(今临清市)的河西部分,1964年由山东省聊城专区划归河北省邢台专区,1965年3月27日,原临清县卫运河西岸县境设临西县,今河西镇初为临西县政府驻地。1966年7月底,命名城关镇,同年成立临西县城关镇人民公社,镇因桥名。1970年12月上旬,临西县城迁至童村(今临西镇);1984年4月4日,称为先锋桥镇;1989年3月14日,更名河西镇,因东濒卫运河而得名。—— 《临西县地名志》


//河西老街巷//

今河西镇是在明清时期的临清州城卫运河西岸的部分城区和城外的村庄的基础上设立的;因为卫运河的治理,卫运河西岸的城区被拆掉了大片,剩余的老街巷和城门旧址、寺庙商会旧址所在的位置在今河西镇的东部区域。
据今山东省临清市刘英顺老师《临清胡同文化》一书记载:“民国时期,河西米市街还有数十家米粮店铺,最大米店当属隆昌号,文家的“泰和祥粮行”规模也不小”;“乾隆《临清州志》载,卫河西靖西门内系西乡一带村庄人粜卖,日卸数十石,铺户数十家”;“临清米市街,在1972年治理卫运河的时候,由于裁弯取直,河道迁移,大堤外扩,米市街被拆除,其遗址在临西县先锋镇(河西镇)南大队内”;

经过小编好友朱同学的研究调查和小编的走访,米市街的右侧建筑区已拆除,变为河堤,照片上的这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便是历史上的米市街残留,它是过去河西岸古城区很重要的商业街,它西通靖西门(明清临清州土城正西门,俗称大西门),东至万家园街,万家园街今已拆除扩入堤内,始建于明代的万家园寺现已迁至大西门外的今址处。过去的老歇后语称“大西门贴告示——谁看谁吃饱”,据说就是因为这里在清末是一处施粥点。



在民国版县志手绘城区地图,70年代美国卫星影像上的河西街,都有两条人字形的老街交叉口,一条是米市街、万家园与花市街交叉口,一条小的是柳林堂街与新开街交叉口;
民国版的县城城区地图是手绘的,存在一定的变形,而72年卫运河治理大片河西街拆除后,柳林堂街与新开街交叉口依然像汉字“人”一样的交叉在今南队村东部,自东向西延伸;柳林堂街,因柳林寺而得名,乾隆临清州志载:“柳林寺俗称柳林堂,在靖西门内,明洪武间得石观音像于地中,遂立寺,正统己已,五台僧妙海来游,居民玉志道留桋寺中。景泰初,孟辄等筑铁金刚二,又种花柳百余株,因名。弘治改元,妙海圆寂。四月八日,其徒众砻石为文志之”;它西通龙西城门(原临清西部进出城的重要城门之一)与柳林堂寺庙;东由街口与花市街(已拆除)相连,与“新开街”呈人字形交汇,而新开街的西边就是以前的杨家豁口。


经走访调查,由柳林堂街口西行,照片中三轮车的位置系新开街,往右有一条与新开街平行,但又弯弯曲曲的街道(由东向西走向)依然是柳林堂街,在这个交叉口,往南往北的胡同都是近代修整过的。

在河西镇东部有一条需要从北面进入,然后向东拐去的胡同,它一路向东延伸至现在河堤,这条街尽头,有可能就是磨盘街残留的一小段,它就是历史上的小西门街;据了解,由于盖楼等原因,它变成了要从北边进入,然后向东走去。
小西门街,得名于明代临清土城在它西边所设的西雁门,俗称小西门,民国《临清县志》载:“嘉靖二十八年副使丁以忠于靖西、绥远之间增辟一门曰西雁”;小西门街便是河西岸乡民由西雁门(小西门)进城后的一条必经街道。西雁门的大概旧址范围推测在棉织厂小公路与河西镇先锋路交叉口一带。在小西门街附近还有一处三官庙,旧址大概方位就在棉织厂外小公路东北部一带,具体遗址方位不详。


民国《临清县志》载:“在河西五龙宫院内,有石题曰宋槐,枝叶苍翠,蔚然可观”,又言:“五龙宫,内祀真武,三月三日有会,牲畜木料最盛”;五龙宫是过去卫运河西岸州城内的一处大庙会,遗址大概方位也在今天的棉织厂外南北走向小公路的东北部一带。另外在柳林堂街东北方向还曾有河西礼拜寺,西有柳林寺(堂),具体遗址位置均不详。

在小西门街东与可能是磨盘街残留一小段街巷之间有一条向南拐的街巷,据小编好友朱同学研究,那就是历史上的达古巷(又名大鼓巷、达鼓巷)的一段,巷内曾有一座建筑非常宏伟的天主教堂,民国《临清县志》记载:“天主教堂有三,清光绪初法国教士费云龙创其在大鼓巷(达古巷)及仓家庄者均毁于光绪庚子拳匪之变,惟城西北小芦之教堂尚存。”
又有相关资料记载:“清道光十五年(1835)前后,天主教再次传入境内,设教堂于河西街达古巷。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展教徒五十六人,同年六月教堂被义和团烧毁。民国4年(1915),神父王赐玺主持,于原址重修教堂,系砖瓦结构的哥特式建筑,于1967年被拆除;主教堂初设于临清(今临西吕寨镇)小芦村,民国19年(1930)秋,若瑟小修道院于小芦村成立,民国23年(1934)迁至城区河西街达古巷。民国24年(1935)秋又迁至南门外板井街......”

磨盘街,在小西门街东,在照片中所拍的小西门街东有一户正对着胡同的人家,大家都能一目了然,然后突然向东南直达河堤的一小段内还有一户人家,那一小段可能就是历史上磨盘街残留下来很小的一部分。

向东直达河堤下面以后,往北拐的一条街,可能就是历史上的石胡同街的一小段;以上是小编和好友朱平步同学这段时间的研究,有说的不对的地方,欢迎各位指正,关于河西镇老城区的一些古遗址和古信息,期待未来能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南湾子码头大堤遗址//
南湾子码头是明清临清州城、原临清县城内一处重要的渡口,在1972年治理卫运河,扩堤时,湾子大堤的底部保留了原来的走向。今码头大堤弯子底旧址处(今卫运河大堤南湾子处)建有一座简易龙王庙,供有龙王爷神位。在乾隆版临清州志的老地图上,卫浒烟柳画在南湾子东,并有清代临清古十景(清渊十景)记载在北水口(北水门)至南水口(南水门)之间,大概位置在今河西镇北队村东堤内到相庄村东堤内一线。南湾子大堤附近一带还曾有铁窗户。



//教场村//
据临西县地名志记载:“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姮、曹、张、刘四姓,自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占产立庄。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巡抚曾铣、副使王扬于此创建(州)教场,村名缘此而致。清代,村中习武成风,村内仍设有教练场,武术人才辈出,从卫运河押韵皇粮路过的武官常来此拜访,可谓盛极一时。”村名缘此而致。

据临西县文广新体局张金章局长介绍,临西二中原名临清二中,曾是山东省的重点中学,1965年设立临西县后,改称“临西二中”,后因卫运河治理,由今河堤内搬迁至教场村东部。临西二中(原临清二中)老毕业照由临西北三里村李祖伟先生提供,系李祖伟先生一位朋友的珍藏。

//万家园寺//
民国《临清县志》载:“万家园,卫河西,舍宇颇多,有尼姑十余,均能持诵经卷,惟中供碧霞元君.......”;万家园寺,始建于明代,万家园街因寺而得名,庙会三月初三,由于卫运河的治理和扩堤,万家园被拆除,迁至大西门外另建万家园寺,在过去每年三月初三万家园庙会的时候,会有一支高跷队和秧歌队,由万家园寺今址游行至大米(张)庄,由村北的先锋路路口一路向东,很是热闹,庙内的戏台会有戏曲演出,是一处道教寺庙。

//大悲寺//
在卫运河西岸,曾存在一座明代大悲寺,有许多诗词描写它,关于它的遗址所在地并不确定,据推测,它的遗址已经在今堤内的田地一带。关于大悲寺的诗词有好几首,明代诗人唐皋的《大悲寺》诗中写道:野色云俱懒,林声风自狂。座蒲谁挂壁,经叶乱堆床。净业惭游宦,幽怀忆故乡。晓惊双鬓白,兴欲累千觞。"; 同样留下诗词的还有明代诗人方豪:"潇洒梁国寺(卫河西岸大悲寺又名梁国寺),秋风两度过。地贫僧住少,路近客来多。碑倚古墙角,钟悬老树柯。却怜漂泊际,乐事未蹉跎。”,更有州人张相(今临西县姚庄村人)在同名《大悲寺》一诗中写道:“精舍西林外,来游便怆颜。空悬听雨塌,犹闭坐禅关。鹤舞松还静,龙归钵自闲。夕阳催去马,床泪几潸潸。” 在乾隆版的临清州志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大悲寺附近还曾有太和宫、大王庙、放生庵、八蜡庙、五松寺等寺庙。

//黄庄村与弘法寺//

《临西地名志》记载:明初,黄姓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占产立庄,取村名黄庄。黄庄村曾经有一处老佛堂,由住持释广离(俗姓邱)开创,后释广离圆寂,由其弟子常思担任住持,并于今址修建“弘法寺”,建有观音殿等庙房。
//齐店//

《临西地名志》记载:清中叶,临清通清河县的大道在此通过,路旁有齐、陈、王三家商店。后又有他姓迁入形成村庄。因齐店开张较早,买卖兴隆,闻名乡里,便取村名为齐店。齐店傍卫运河,在邢庄村东。除齐店外,河西镇还有很多与漕运文化有关的村名,如:三岔河、东温、西温(温凉社)、刘口、大米(张)庄、江村、丁村、瓜厂等。
//土城墙的推测//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巡抚曾铣、邱文庄提议临清州跨卫运河围城,于是筑成周围二十多里的罗城即土城,据有关资料称,仅河西土城墙,长度约20里之多。根据各时期的一些关于临清县城区的老地图上来看,小编好友朱同学推测,河西土城墙的高度可能有5米;据传,因为历史上卫运河的治理,1972年的裁弯取直、扩堤过程中,土城墙很多都被用来修筑河堤了,剩余的经过取土也消失的差不多了,而今河西镇棉织厂南北小公路一带,北部泷泽水岸小区一带往南(路西)一线的民房明显偏高,是建在凸起的土堆上的,而柳林堂街西与南北小公路交叉的位置开始往南走,城墙可能就往东南走了(转至公路东),在小公路的最南端往东去的小胡同里,地势明显比小公路要高,有的地方明显高出很多。

//侵华日军细菌战//

1943年8月,侵华日军在原临清县、原馆陶县一带实行了惨绝人寰的细菌战,鲁西北地区普降大雨,且连绵不断,8月27日,59师团、53师团第44大队兵分三路决堤,广濑善利带领驻临清的第5中队、机关枪中队对原临清(今临西)四处地点进行决堤,随即播撒霍乱菌,水灾致使数百万亩良田变成了一望无边的大水库,伴随着霍乱菌,给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其中,日军在河西镇一带附近决口就达三处,尖塚镇一处,据原临西二中副书记王庆兰老人研究,今河西镇附近的三处分别是:1.原临清大桥附近:即现在的临西县河西镇临西二中东一带的铁窗户旧址处;2.临清市(时含今临西县)小焦庄附近的卫运河西岸河堤,即今先锋大桥与临清公路大桥之间的临西北大队老扬水站附近;3.临清(时含今临西县)小焦庄附近花园村,即临西县河西镇东“临清公路大桥”与河西邢庄村之间。
//民国城区地图上卫河西岸城区原貌//

//清代清渊十景之土山晚眺//

清乾隆《临清州志》记载有“清渊十景”之土山晚眺:“卫流北水口西岸有土山,山高十余,寻山之北有庆餘禅院,常驻高僧,其下有放生庵,鸟兽虫鱼蓄且多,绝顶峙危楼(民国《临清县志》记载为大士阁),百尺俯长河带雉堞,当夕阳西下鸟没空原人归古渡九点齐青宛然一抹。”据传土山晚眺古景旧址在今河西镇上乘雅居小区附近,也有说在北队村东堤内,不详。
//河西镇特色小吃//

羊杂汤,每家的味道都不一样,各有特色

煎包,镇上有好几家老店

饼卷肉
镇上饮食文化丰富,有汉族、回族的羊杂汤店,每家羊杂汤的味道与配料均不同;北顺河街有李家煎包店,黑家水饺馆,均是老店;煎包用传统的地锅劈柴烧制,非常有地方特色,镇上另有多家煎包店;在镇上还有数家饼卷肉店,其中有的还是老店。另外镇上特色小吃有:托板豆腐、岗楼馓子、熟食、荷包、油条、炸糕、糖盖、焖饼、什香面.......,因靠近运河,又曾是原临清卫运河西岸的城区,所以饮食文化非常丰富。
//临西东部沿卫运河的小镇//

今河西镇辖区沿卫运河村庄南起丁村,北至李元村,约达30华里左右,河西镇辖区北接东枣元乡(临西县火车站所在地),南沿卫运河与大刘庄乡大营村(碧霞元君庙遗址)接壤,西与老官寨镇接壤,东隔卫运河与山东省临清市相望。

研究:朱平步 钟岩
参考资料:《清乾隆临清州志》、《民国临清县志》、《民国临清县城区地图》、《刘英顺—临清胡同文化》、《临西县地名志》等
图片来源:民国二十三年临清县十区老地图、民国临清县城区地图截取、清乾隆临清州志土山晚眺图、63年临清县抗洪老照片、73年卫运河老照片、先锋桥老照片、乾隆临清州志地图。
铁窗户老照片拍摄自山东临清市刘英顺《临清胡同文化》一书;鲁西细菌战侵华日军的中队长所拍原临清卫河照片来自网络,临西二中老照片由北三里李祖伟先生提供,米市街、南湾子码头大堤旧址、柳林堂街、万家园寺今址、小西门街、磨盘街一小段、达谷巷部分遗留、河西老街巷旧民居、棉织厂路口与河西镇先锋路交叉口,弘法寺等照片由小编实地拍摄,教场村口水坑照片来源自网络,河西镇特色小吃由小编实地拍摄,河西镇老城区手绘简易示意图由小编手绘,河西靖西门米市街一带土城墙示意图由朱平步同学手绘,卫运河空中俯瞰照片取自临西县官方宣传片,河西镇丁村至李元村路线图截取自搜狗地图。
声明:本号归属于临西县文广新体局,请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所有图片请勿私自去除LOGO,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