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于云霆股殇六大名家揭开股市暴跌之谜-股票股市行情资讯查询

全部文章 admin 2019-03-30 654 次浏览

于云霆股殇六大名家揭开股市暴跌之谜-股票股市行情资讯查询

于云霆
号外:我们开通原创功能和留言功能了,吐槽、建议统统抛过来吧。小编等你哦!
上周,百股跌停,两百股跌停,数百只股票跌停接连上演,5.3万亿市值灰飞烟灭,亿万股民面对股灾毫无还手之力,人均损失高达8万元!只能默默承受亏损,希望股市能好起来。为何A股如此恐惧,接连发生暴跌和踩踏,跌势甚至超过指数高高在上的美股,其中的根源在哪,本周精选六大名家观点,为您剖析A股“股殇”根本原因!
李志林:为什么在四轮股灾后,还会演变成“股殇”?
作者介绍:中国股市元老,著名证券专家,华东师大教授。
1、美股和A股,究竟谁领跌谁?
本周,A股又出现了2015年股灾那一幕:上证50和沪深30周跌幅高达10.76%和10.09%;上证指数、深成指、中小板、创业板的周跌幅也达9.61%、8.3%、6.49%、6.46%。
也许有人会借口,是美国股市大跌,通过港股辐射到A股,引起了市场的恐慌性杀跌。这个说法显然站不住脚。因为,美股从09年6470点起步,持续了9年牛市,全球股市都同步入牛大涨,唯A股继续熊冠全球。而最近美股从26600点,总共才下跌了2200
点,跌幅只有8% 左右,远不及A股的跌幅。周五港股只跌了3%,日股只跌了2.4%,与A股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
再以A股这一段时间的跌幅看,上证50跌9.26%、沪深300跌14.55%、上证指数跌14.63%、深成指跌15.17%、中小板跌14.63%、创业板跌14.9%,更大大超过了美股的跌幅。
尤其是周五一天,明明隔夜美股仅跌4.15%,当日港股和日股跌幅仅2%—3%,但是,A股的最大跌幅却极为惊人:上证50跌7.5%、沪深300跌6.33%、上证指数跌6.13%、深成指跌4.85%、中小板跌4%、创业板跌3.96%,已经达到甚至超过2016年初触发熔断的跌幅。
究竟是美股领跌A股,还是A股领跌美股?不言而喻!
2、不是股灾,却是“股殇”。
2015年—2016年初的四轮股灾的特征是:
第一,各指数狂泻,盘面失控,指数和股价全面异常波动;
第二,数万亿高比例融资的场外配资盘被强行平仓,2.3万亿场内融资盘也争相平仓,上市公司质押股权均跌破强行平仓线,day强行平仓盘,每天一早,就被封在跌停板上无法平仓;
第三,隔三差五就出现千股跌停,跌停板上巨量封盘堆积,导致流动性枯竭;
第四,配资盘、融资盘大量爆仓而无法平仓,导致出资方的券商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链,发生危机。
眼下,虽然各指数K线均呈飞流瀑布似的狂泻,以及上市公司大股东质押股权大量跌破平仓线,已与2015年股灾时相同。但是,连续千股跌停和其他三种情况,还没有出现。这是由于监管层对上市公司质押股权爆仓股,不允许强行平仓,市场暂时还没有出现流动性全面枯竭的危机,所以,我们暂时还不能称之为“股灾”。
但是,从市场持续恐慌性杀跌的气氛和走势来看,从私募基金纷纷强制性清盘来看,从包括融资盘在内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不计成本地割肉出逃来看,从广大中小投资者从去年旧伤未愈,今年又添新伤,亏损累累、怨声载道来看,我把它称之为“股殇”。已伤及股市的“肌理”、“肠胃”“骨髓”之谓也!
“股殇”绝不比股灾轻,只不过它是以一种慢性的、依次的、结构性的小股灾来表现的。
例如,2017年,在上证50大涨25.1%、沪深300大涨21.7%,上证指数涨6.58%,以及大盘蓝筹股、白马股大牛市的情况下,却有占所有A股近一半的中小盘股,跌破了股灾最低点2638点的水平,实际上他们已遭受了股灾5.0版。然而,监管层巧妙地当让高层看到的中国股市,却是几个大盘股指数均是牛市的莺歌燕舞的景象。
而今年元旦以来,几个大盘股指数又连续拉出11连阳和9连阳,所有的大盘股和白马股扶摇直上,连创历史新高。这是机构进一步给广大的大户和中小投资者洗脑。
当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割肉换股,到高位的大盘股和白马股中追高接盘。原本以为机构会把指数和个股拉的更高,可安心地睡大觉。
岂知,机构从1月25日其,便闻讯信托资管新规即将实施,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面临平仓线,又逢上周一美股暴跌1075点,于是,抱团取暖的机构便在大盘股、白马股中大开杀戒,轮番踩踏,只用了11个交易日,就令上证50、沪深300和上证指数,以85—90度的斜率直线下落,把上证指数从3587点,直接打到了3062点,比2016年年底3103点之下,11天就吞没了1年多的股市的涨幅。
只不过,由于大盘股的流通性好,各路机构在互相搏杀,周五尾市还有国家队在跌停板处强行打开了一些大盘股的跌停板,如中信证券、海通证券、中国人寿,才是指数收在3100点之上,避免了大盘股的跌停潮。
3、“股殇”的根源是什么?
首先是连年扩容大跃进所造成的恶果。
照理,2015年股灾后,监管层应给市场休养生息的机会。同时,整顿和规范进入股市的信托资管产品,规范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的比例,以消除金融风险的隐患。并且应网开一面,放慢新股扩容节奏,让市场走出恢复性的上涨行情,使在股灾中深受其害的广大中小投资者能逐步挽回损失。
但是,新监管层急功近利,背弃了上届监管层所做的“4000点以下不发新股”,“救市资金4500点以下不退出”的承诺,在2900点就迫不及待地解决IPO排队的“堰塞湖”,令人不可思议地掀起了2016年和2017年各发新股246家、448家的罕见的扩容大跃进,连同一年后就解禁的大小非抛向市场,终于造成了市场的严重失血,雪上加霜。
更严重的问题是,按照新一届发审委从严审核、过会率只有30%—50%的情况看,过去2年,新股90%的过会率,其中,有多少假冒伪劣新股混进了股市啊?!
其次,在估值理念上,错拿“木头和黑夜比长短”。
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就提出了“同类才能比较”,“异类不比”的形式逻辑的同一律。他并形象地说,“木头不能和黑色比长短”,“稻粟不能和棉花比重量”。
但是,由于A股的监管层和大多数机构人士,均是经济学和金融学出身,缺乏哲学和逻辑的训练。故在估值比较上,把“异类相比”,犯了拿木头与黑夜比长短、稻粟与棉花比重量的错误。
例如,片面地把价值投资等同于低市盈率。于是就把大盘股与小盘股的市盈率、周期股与新兴产业股的市盈率,旧技术、旧业态、旧产能、旧模式股与新技术、新业态、新产能、新模式的股的市盈率率,进行比较,自然就得出了周期性的大盘蓝筹股、金融股更有投资价值。
那么,为什么不把高成长性也作为投资的重要标准。将二者作比较呢?如果以成长性来对上述两类股进行比较,自然就会得出新兴产业股、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股更具有投资价值的结论。就以银行股来说,虽然它们的估值只有10—12倍,比较低,但是,必须强调,它们的成长性却只有2%—5%,很低;在国家对金融去杠杆,清理整顿百万亿资管产品,打破刚性兑付,把几十万亿的表外资产的理财产品也纳入表内,再加上像浦发银行、邮政银行之类的隐藏的金融风险暴露,那么,银行股的估值还会那么低吗?还会有现在仅有的2%—5%的成长性吗?
遗憾的是,一年多来,监管层、机构和舆论,从来不敢公开承认银行股的成长性比较低这样的事实,都清一色地用市盈率低做为其具有高投资价值的理由,而从来不向投资者宣传新兴产业中小盘股的高成长性,当他们的估值相对较低时,也同样具有投资价值。
这就必然导致是市场投资理念的偏差,中周期股,轻新兴产业股,导致了市场结构的严重失衡,为“股殇”埋下了祸根。
再次,以估值高于大盘股为由,过度监管、围剿、灭杀中小盘股,引爆了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危机。
按理,在新股以23倍市盈率发行的情况下,业绩成长性高达30%—50%、100%—200%,甚至几百的中小盘高成长股,即使30—40倍市盈率,也十分合理。
在国外股市,新兴产业的中小盘成长股市盈率都很高,股价也很高,甚至美国股市还能容忍连续亏损14年的特斯拉,长期给予三四百美元的股价。美国股市9年大牛市中,都是该科技股、高成长股领涨。标普50和纳斯达克指数的涨幅,还超过了大盘股为主的道琼斯指数。
但是,在A股中,由于中小盘股的市盈率,明显高于大盘蓝筹股,因而遭到了监管层对股价欧式的强监管,收到了国家队、各路机构和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的抛弃,只是大批股票从几十元跌到几元。而从产业资本角度看,这样低的股价和市值,已远远比重置一个企业的成本还便宜,市场仍恐惧他们会跌到像香港股市那样的几角几分的仙股,墙倒众人推,许多中小盘股终于跌到了2014年牛市发动起2000点—2400点的股价位置。
监管层只知道强令投资者不能炒小、炒新、炒差、炒题材、炒概念、炒热点、超重组,并动用行政和舆论的手段,对持有中小盘股的中小投资者进行驱赶。
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是:一方面,目前3600家上市公司中,有3527家大股东进行了股权质押,已有几百家公司面临着爆仓的危机或正在不断地靠近强行平仓线。只因监管层不让券商强行平仓,或者上市公司找借口宣布停牌。否则,那将会出现几百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都死亡了,实体经济没人管了,这岂不是危及整个中国股市的生命?!
另一方面,中小盘股中有大量的央企国改股和地方国资改革股。由于中小盘股不受待见,象中国联通这个央企混改的典型的股价,也跌到了6元,远低于国家发改委引进的著名民企巨头BATI的增发价,后面的央企混改,还有谁愿意参加?小米怎么会到A股上市?至于地方国企股,都跌倒了白菜价,违背了主席所强调的“不能把国企搞小了,搞垮了,搞没了”的指示,国有资产和市值被严重流失。
又次,把大盘股当着庄股来恶炒,终于导致抱团取暖的机构高位互相踩踏,连续杀跌,重创大盘,导致“股殇”。
在中国股市历史上,凡是把大盘蓝筹股进行恶炒,从来就没有好下场。
记得2012年年底,前监管层主席公开宣示:“大盘蓝筹股有罕见的投资价值”,呼吁机构和广大投资者,踊跃购买大盘股,并对创业板进行百般打压,致使创业板从1100点跌到了585点。
但是,由于在大盘股抱团取暖的机构阵营中,都是为了获利而来。有部分机构在高位被暴利所惑,便在3100点的高位抢先出逃,遂引发机构踩踏,大盘股暴跌不止,带动上证指数跌倒了1800多点。而创业板,则从585点涨到了1500点,2015年牛市中又涨到了4037点。
从2017年以来,监管层、国家队、各路机构和舆论,又重整旗鼓炒大盘股。他们凭借资金实力的雄厚和舆论的优势,打着价值投资的旗号,号召人们,要赚钱,就只能买上证50股、沪深300股,各行业龙头股,其他的股都是垃圾。
由于把全市场的资金都集中到沪深300指数的300只股票,遂造成了2017年全年的“一九”现象。机构还嫌不够,在300只股票里,又集中炒作上证50的50只大盘股。也就是说,他们举这个市场之力,在3500只股票中,集中炒作的1.5%,即50只股票。
这岂不是等于是在坐庄,把50只大盘股当做50只庄股来炒,使之天天涨、周周涨、月月涨、年年涨。哪怕把茅台炒到800元,监管层也从来没要求上市公司发异常波动公告,上交所也没有发出一次问询函,更没有给予一次特停核查。致使恶炒大盘股的机构有恃无恐,为所欲为,贴着价值投资的标签,搞价格投机。
终于,本周大盘股的持续暴跌,撕掉了“大盘蓝筹股、白马股具有长线投资价值”,“大盘蓝筹股是拿来持有的,而不是用来炒的”的假面具。中信证券、海通证券、中国平安、中国人寿、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中石油、中石化等大盘权重股的领头羊,其K线一片惨状,杀跌仅10天,就把大盘指数抹掉了几个大盘股指数一年的涨幅。
当然,与此同时,监管层、机构卖力地宣传了1年的“大盘蓝筹股最具价值投资”的舆论欺骗,仅仅几天,就让割肉换股,高位追涨大盘股的投资者吃了正反“耳光”,也让广大投资者识破了、醒悟了大盘股价值投资的“真面目”!。
因此,没有任何的理由把A股暴跌的原因推给美国股市。持续9年的大牛市的美国股市,出现技术性调整,十分正常,而非经济基本面的恶化。对此,A股投资者人们无需杞人忧天。
A股股灾和股殇的根源在自身。这需要监管层、国家队和各大机构进行深刻的反省。
包括:对信托资管产品清理整顿是否过度?是否有处理不当之处?过渡期是否应适度延长?监管层是否应该对大盘股的低估值和中小盘股的高成长性,予以同等的重视?国家队是否应对大盘股和新兴产业的中小盘高成长股,同时予以介入?今年新股扩容是否应给新经济蓝筹股让路?是否应该通过大力推进国资改革、并购重组和新经济股的借壳上市,来改善中国股市的结构?
目前,大盘除了上证50尚未跌破年线外,沪深300、中证500、上证指数、深成指、中小板、创业板,均跌破了包括年线在内的所有均线,A股已进入了完全形态的熊市,而不应再奢谈什么慢牛!
本周的暴跌是坏事,但也可以变成好事。
一是,让虚涨了一年多的大盘股指数退耕还林,还股市以熊市的真面目。
二是,可以让高层领导真实的了解到A股的4次股灾,虽然在表面上已经过去,但第5次股灾再度发生,并且是危害更大的“股殇”!
三是,可以让从政府高层到股市监管层,再到市场各方,认真思考:今年美联储将会多次加息,美股将会经常发生剧烈震荡,应采取什么切实有效的措施,维护股市的稳定健康发展,能让跟跌不跟涨的A股保持独立走势,真正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春节前后,人们特别期待的是:
监管层的“清理整顿信托资管新规”,能否对“过渡期”的延长,作出符合实际、符合投资者愿望的安排?!
为了化解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危机,国家队必须再次出手。但不能光靠拉大盘股,而应注重维护二线蓝筹股、中小盘股的稳定。“大盘股搭台,中小盘成长股唱戏”,这才是真正的维护股市稳定之道!
管清友:暴跌的基因:从股灾到股殇
作者简介: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
这次全球股市暴跌,来得突然,似乎又是在意料之中。对于很多人而言,知道靴子终归要落地,现在只是看到落地了。核心资产泡沫成为这一轮经济和金融周期当中最后的泡沫。破裂,只是时间和触发点问题,不存在破不破的问题。
中国股市似乎回到了2015年,但和2015年又不一样。因为这次股市得的不是急症,而是潜伏的慢性病发作了。“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一、消失的红利:A股慢性病浮出水面
2015年的股灾来自资金端的急性病,2018年的所谓“股灾”来自资产端的慢性病。股价的核心因素有三个:盈利、流动性和风险偏好。其中风险偏好更像是一个主观的因变量,真正推动股价的其实就两个因素:要么资金端流动性多了,要么资产端公司盈利好了。2015年之前的牛市就是资金端推动。场内两融加上场外配资推动资金端疯狂扩张,导致疯牛。当清查配资导致资金端骤然收紧的时候,A股出现流动性股灾。2015年之后,资金端得到有效清理和控制,资产端盈利出现改善,整个A股(剔除金融石化)的利润增速在2014和2015年只有6.3%和-3.6%,2016年和2017年Q3分别达到了30.9%和37.9%。这样的业绩扶着A股走出基本面慢牛。但到了2018年,这个故事似乎讲不下去了,推动资产端改善的两个红利正在远去。
一是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涨价红利。2015年底供给侧改革启动后,上中游传统产业产能收缩,价格暴涨,成为利润改善的最大动力。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增长21%,时隔5年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再次回升至20%以上。其中原材料加工业和采矿业贡献了工业企业68.5%的利润增长,而下游的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业对利润增速的贡献仅占三成。翻开A股的报表也是如此,钢铁、采掘、有色、建材等中上游行业利润激增,幅度远远超过下游行业。
由于这些行业中大部分是国企,所以国企私企的利润对比也成为一个有意思的佐证。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15年国企利润10944亿,私企利润23221.6亿。2017年国企利润16651.2亿,私企利润23753.1亿。两年时间,国企利润暴增52%,私企利润基本没动。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一轮利润改善并非真正的需求复苏,只是供给侧收缩导致的利润再分配,而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二是宽松监管带来的并购红利。从2013年开始,通过外延式并购改善利润就成为一种流行。对上市公司来说,可以利用宽松的再融资和股权质押收购资产装入上市公司,改善利润。对被并购标的来说,可以绕过IPO的漫长征程,实现快速退出。双方一拍即可。外延式并购的并表利润成为A股尤其是创业板的重要利润来源。2013-2015年,外延并购对创业板新增利润的贡献度不断攀升,从31.61%增至80.77%,成为创业板新增利润的主要来源。但从2016年9月重组新规和2017年2月再融资新政出台之后,这种红利开始逐步退烧。2016年上市公司定增规模创新高已是最后的疯狂,总量虽还在上升,但对于创业板新增利润的贡献度却大幅下降至42.81% 2017年上半年,定增融资数量下降了46%,融资规模下降了50%。相应的,并购重组市场也大幅萎缩。2017年并购重组审核数量仅相当于2015年的51.5%,几乎腰斩。监管强化是大势所趋,之前宽松环境带来的融资并购红利肯定是到头了。
二、杠杆的轮回:从资金端去杠杆到资产端去杠杆
杠杆永远是市场繁荣的影子,在A股慢牛的同时,杠杆的种子也在A股继续生根发芽。说起A股的杠杆,很多人会说股灾不都清理完了吗?其实和股市相关的杠杆有两种,一种是资金端杠杆,也就是投资者通过场内两融和场外配资加的杠杆,目的是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多的股票,这种杠杆在股灾时已经清理的差不多了。另一种是资产端杠杆,上市公司通过质押股票、产业基金配资等形式加的杠杆,目的是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多的实体资产,这种杠杆在这两年并未解除,反而加速扩张。
一是股票质押。股东拿权益抵押借贷,简单易操作。2014年沪深两市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待回购金额为0.34万亿,2015年实现翻倍,增长至0.71万亿,2016年为1.28万亿,2017年达到1.62万亿元。这些尚未解除的质押都是实实在在的杠杆。随着股票质押式回购新规、银行投非标资产受限及风险事件频发等多重因素影响,质押率有持续下调趋势。如果股价跌到警戒线,这些潜在的杠杆都是最不安定的基因,极有可能引发踩踏效应。
二是PE+上市公司。主要形式是上市公司并购基金和产业基金。常见的玩法是上市公司做中间或劣后级,银行理财资金通过嵌套资管计划认购优先级份额进入基金,赚取相对稳定的收益。这种规模的实质是上市公司加了杠杆,银行获得担保,双方各取所需,让这种模式迅速流行。据统计,2015年5月-2017年6月共有410家上市公司设立473只并购基金,规模超过7600亿元;2017年合计311家上市公司参与投资产业基金,数量达365只,较2016年的176增长了107.39%。但随着资管新规出台,银行的理财将逐步回归本源,多层嵌套和通道业务受限,这种变相的杠杆也将难以为继。
2015年股灾实现了资金端的去杠杆,2018年A股要面对的是资产端的去杠杆。当业绩红利逐步退潮的时候,资产端的杠杆风险会逐步暴露出来。一方面,上市公司本身的现金流会受到影响,自身的债务偿还能力变差。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股价会受到影响,抵押融资能力会弱化,再加上整个货币金融环境的收缩,资金链可能会吃紧。
这是一种典型的金融加速器效应,也成为目前A股最不安定的基因。金融扩张的时候资产负债表正向循环,货币金融宽松-加杠杆-资产升值-抵押增值-放大杠杆-做大市值-进一步放杠杆,但金融收缩的时候资产负债表也会负向循环,货币金融紧缩-去杠杆-资产减值-抵押贬值-被迫降杠杆-股价萎缩-质押警戒-进一步降杠杆。
三、煎熬的股殇:从“疾在腠理”到病入膏肓
这种不安的基因会不会让A股重蹈2015的覆辙?不会。相比2015,情况还没那么糟糕,这不至于是一场灾难。
第一,市场水位没那么高。从指数来看,2015年上证指数最高点为5178,现在只有3300左右,不到三分之二,创业板指数更为明显,从4037跌至1600左右,低了近六成。从估值来看,全部A股和创业板目前动态P/E大概18x和42x,远低于2015年高点时的27x和110x。水位涨的没那么高,摔得也不会那么惨。
第二,经济隐患没那么多。我们在2017年初曾提出“迟到的出清”,出清不可避免,只是有些晚了。无论如何,相比2015年,房价已经跌了15%以上,债市已经上了130多BP,银行的不良资产也充分暴露,这些相关资产的泡沫已经消化了不少,甚至有点超调了。再加上股市自身的资金端杠杆大幅下降,即便股市再出大问题,对其他市场的连锁冲击也十分有限。
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2018年,在盈利下滑和去杠杆的双重考验下,上市公司将出现大分化,局部性泡沫和局部性危机共存。
第一档是茅台型公司:能够通过盈利消化,实现内生的去杠杆,甚至继续加杠杆。市场资金虽然在收缩,但由于打破刚兑和政府兜底导致资产端收缩的更快,所以大量的资金依然面临资产荒,这部分配置型资金可能会继续青睐这类股票,把他们当做一种债券来投资。即便业绩达不到那么高的预期,2018年这类核心股票的泡沫依然会存在。
第二档是万达型公司。盈利无法覆盖,被迫卖资产,回收现金流,降杠杆保命。收购资产的最终目的是增加盈利,但短期内可能很多达不到业绩承诺,产生不了现金流,如果资金端宽松,那上市公司还可以养着。但现在资金端紧张,只能卖掉一部分回收现金流。万达就是典型,前几年把大量的资产配置在文娱等软资产板块,银行这边一收紧,现金流根本覆盖不了,只能不停抛售资产。
第三档是乐视型公司。盈利无法覆盖,资产无法变现,被迫卖股权,股东大换血,失去控制权。这类公司的资产短期现金流不好,长期价值也有问题,不好变现,比如乐视庞大的生态系统,上市8年多不停扩张,结果2017年还亏110多亿,相当300家创业板公司的总利润。可见资产质量之差,那就只能被孙宏斌这样有底子的资本低价收购。可以预见,未来市场上还会有大量的控制权变动。
第四档是保千里型公司。盈利极差,资不抵债,连权益都没有了,只能极端处理。这样的公司不说一无是处,也肯定是无力回天了。要么等待退市,要么就是控制人跑路,类似保千里这种闹剧一定不是最后一个。
四、等不到的救赎:命运的天平已经偏向另一侧
对于系统性的危机,可以定性为“股灾”,要坚决救助,防止出现流动性危机导致的全局性风险。但对于这种局部性的危机,动摇不了大局,顶多算是一种煎熬的“股殇”。从客观上说,经济和政策层面都是可以承受的,这是“出清”政策的结果,要保持战略定力。
经过近几年轮番的资产泡沫,监管当局已经对金融乱象忍无可忍、痛下决心。2016年第一次在中央层面明确提出“抑制资产泡沫”,2017年初成立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201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第一大攻坚战,都是中央向市场释放的明确信号。
如果说2017年之前主要是释放出清信号,2017年进入实质性出清阶段,那么2018年很可能进入典型性出清阶段。没有股灾可能永远消灭不了非法配资,没有e租宝事件可能永远消灭不了非法集资,这一轮金融整风也需要标志性事件,杀鸡儆猴。2018年我们可能会继续见证历史:
第一,可能是中小金融机构的倒闭。1990年代末那次出清,如果没有广国投、海南发展银行的破产,可能很难出现实质性的进展,这一轮出清的力度显然还没有到位,要知道,当时仅广东省就关停了近千家金融机构。
第二,可能是一批违法违规从业人员的落马。伴随着过度金融化和杠杆化,过去几年的违法违规现象也时有发生。机构违规,业务违规,意味着从业者的违规。金融反腐和整肃不可避免。
第三,可能是个别大型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陷入困境。大型企业集团由于信用堪比政府信用,在融资上享受了诸多便利,所以在这一轮加杠杆中最为凶猛。这些企业利用模糊的政商关系,不完善的监管,把土地、资本、杠杆、牌照,紧密的结合起来,实现了所谓创新,其实这是典型的跨界套利、跨制度套利、宏观套利。出来混迟早要还,他们去杠杆的压力也首当其冲。2017年是几个明星企业出现问题,2018年会是谁?会不会有人重蹈德隆系的覆辙?一切不得而知,因为命运可能已经不是他们自己能把控的了。
五、A股的出路:刮骨疗伤,休养生息
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也永远救不活一个没有造血能力的A股。当前A股的问题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内伤,不是一次手术、一次急救所能解决,必须靠坚持不懈的改革来休养生息、强身健体。
第一,清除病变基因。改善体质是上市公司自己的事,但这需要监管机构的监督和倒逼,手段看上去复杂,其实最重要的一条,通过严刑峻法建立严格的惩罚机制。该退市的退市,该罚款的罚款,该禁入的禁入,A股需要彻底的清理,投资者需要一个干净的市场。
第二,引入新鲜血液。股市的初心是让更多优质的企业上市,让投资者能够分享这些优质企业的红利,一切改革都不能忘了这个初心,除了把老公司监督好,更重要的是通过IPO和定增来引入新鲜血液。IPO应该常态化,不应被当做调节市场的工具。IPO注册制应该加快,过去企业主要是传统行业,质量也比较统一,所以发审委是可以适应的,但现在企业越来越复杂,监管机构去审核和判断的难度越来越大,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如尽快交给市场,让市场力量来筛选。应该认真考虑把新三板改造成全新的第三家交易所,实现改革倒逼,增量推动。
第三,培养优秀医生。推进注册制的同时必须进行一系列配套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能看透公司体质的好医生,代替监管者来筛选好公司。所谓好医生,就是成熟的券商、律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怎么能培养他们?监管者要做的不是上课培训那么简单,而应该真正让他们为自己的签字负责,出了风险必须付出代价。国外的配售制度是个很好的参考,当券商保荐的公司不好的时候,他会失去他的客户,受到市场的惩罚。长此以往,市场机构就会逐渐成熟,成为一个市场化的发审委,更有效率,还能节省大量的行政资源。
贺宛男:一周5.3万亿市值灰飞烟灭
作者介绍: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著名财经评论家和专栏作家。
本周股市惨不忍睹,上证指数大跌332点,跌幅高达9.6%;与此同时,深成指跌8.46%,中小板跌6.8%,创业板跌6.46%。粗略估计一周市值损失5.3万亿,按1.3亿投资人计算,人均损失4万元。而1.3亿股民均在沪深市场开户,即实际只有6500万投资人,人均损失高达8万元!是中国经济出了什么问题吗?No!在股指狂泻的这几天里,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一再撰文称:“A股不存在持续下跌基础,经济基本面良好”;“近期市场大幅下跌只是短期技术性调整”。可短期调整一两天也就罢了,如今是天天深跌,一天比一天跌得凶,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个头?是外围股市的影响吗?有这个因素。但美股大跌是因为人家已连续大涨9年,目前估值早已处于高位。我们A股呢?还在6100点的半山腰,估值远比美股等要低得多。尤其是上证50和沪深300,市盈率才12-13倍,几乎是道指的一半(23-24倍),怎么说也轮不到我们大跌呀。是市场投机成风恶炒垃圾股吗?更不是!经过这一年多来的严监管,价值投资的理念已基本确立,炒小炒新炒差的市场顽症已得到很大扭转。周四乐视网巨量开板,立刻引来监管层的关注,深交所发文一再提示风险,周五乐视网也被打到跌停。如今我们买的多是低估值白马蓝筹股,怎么买蓝筹也买出了“闪崩”?而且上证50周跌幅高达10.78%,沪深300周跌10.08%,连国际投资者看好的MSCI指数周跌幅也达10.35%……
投资者懵了。中小创不能炒,白马蓝筹也不能买,莫非只有割肉离场一条路?经济好,估值低,好好地走在慢牛途中,突然一记闷棍敲下来,到底是谁抢劫了我们的财富?都说是杠杆惹的祸!那么,杠杆是怎么放出来的,杠杆率又是如何越来越高的呢?且以宝能系吞下万科25.4%股份的资管计划为例。据报道,宝能系的资管计划,有130亿浙商银行的理财资金,撬动了包括平安银行、广发银行、民生银行、建设银行等四家银行共145亿理财资金,还有前海人寿的保险资金,合计达400亿元,而宝能自己仅出资20亿元。乖乖,这是怎么样的杠杆率啊!这里涉及保险、银行,还有证券。如今,宝能九个资管计划中的七个已于2017年11月、12月陆续到期,按照证监会规定,此类权益类高杠杆资管产品到期后不得续期,必须清理。也就是说,宝能持有的万科25.4%股权必须卖出,但这一来(不管是二级市场还是大宗交易)势必引发万科股价大跌,不卖吧,又违反证监会的规定。在三大监管机构为资管计划的到期清理如何才能平稳着陆头痛之时,宝能系的姚老板美美地在万科身上浮盈数百亿元。2017年胡润富豪榜中,姚振华以1050亿位列大中华区第9位,全球第62位;继而在2018年中国最富1000人中,又以745亿元位列第19。据统计,在A股3000多只股票中,类似宝能那样有信托计划持股的达622只股票,市值约2200亿元,包括信托计划、资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等资管产品持股的有1039只股票,持股市值为5050亿。还有股权质押。同花顺统计显示,截至2月6日,居然有3400多家公司的股东进行了股票质押。其中,115家质押股份比例占总股本50%以上;568家质押比例在30-50%之间,786家质押比例在15-30%,当前有未解押股票的总市值在5万亿元左右。从2013年的“钱荒”,到2015年的股灾,再到2015-2016年险资举牌潮,都与高杠杆的资管乱象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数据显示,短短几年间,从无到有,包括银行资管(理财产品)、券商资管(各种集合理财计划)、保险资管(万能险)、信托资管(信托计划)等在内的资管规模已达110万亿之巨;而截止2017年底全国银行贷款也不过120万亿,影子银行已占到中国金融业的半壁江山!当年放杠杆,如今又要抽杠杆,而且又是如此迅猛,例如质押新规从3月12日起执行,规范资管的截止日,按照《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设定在2019年6月。100多万亿的规模,这不让人措手不及还有什么?
应健中:A股跟跌不跟涨
作者简介:财经名人,著名财经评论家
屡屡创出100多年来历史新高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周五瞬间大跌,股债双杀,给全球各类市场带来了阴影。如果美股在这个位置上形成大头部,像前阵子人民日报评论员描述的那样,道·琼斯指数有下跌20%的空间,那么覆巢之下无完卵,尽管美股与A股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但A股历来有跟跌不跟涨的习惯,跌起来比人家还凶。今年以来,上证指数创出今年的最高点3587点之后,开始回撤,今年股市涨起来凶猛,跌起来也很凶悍。可以这样说吧,今年的一月份的走势是中国股市有史以来涨得最好的一月份,短短一个月升幅高达8%,此次下调的推手从表面上看是美国股市下雨、中国股市跟着打伞,但实质上下调的内因还是起关键作用,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垃圾公司集中推出“比烂”的业绩预告,乐视网巨亏116亿元,*ST保千里亏到无法预测,还有的公司一年的亏损金额超过其净资产……充满负能量的上市公司信息,将市场吓瘫;二是出现中国股市有史以来最凶猛的跌停板,*ST保千里已经连续将近30个跌停板、乐视网12个跌停后打开,后续走势还有待观察,*ST海润股价跌进1元,连续跌停的直接后果是放杠杆的融资融券盘、股权质押盘连续爆仓,尽管市场没凄惨到2015年那样的千股跌停,但已经是百股跌停了。2015年股灾时被打爆的主要是一些场外配资和伞形信托那样的投机者,而此次下跌打击的是那些将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和大股东,*ST保千里则更加滑稽,实际控制人在停牌前动员员工买股票,员工没钱,老板还拉来银行以消费贷款的名义借钱给员工,现在惨了,所有的人全线爆仓。面对如此跌势,有些公司的老板还出了怪招,动员员工买自己的股票,赢了算大家的,赔了到老板那儿报销。比如,安控科技董事长提倡全体员工买入公司股份,凡2018年2月2日至2018年2月9日期间净买入的公司股票,且连续持有12个月以上并在职的员工,若因在前述时间期间增持公司股票产生的亏损,将以个人资金予以补偿,若有股票增值收益则归员工个人所有。其实,这一招也是一场豪赌,赌赢了,皆大欢喜,赌输了,结果相当惨烈,*ST保千里的现状就是最好的证明,所有人都“活埋”在里面。面对股权质押出现的新问题,上周末,管理层提出了要梳理场内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新老划断”原则以及新规过渡期间的衔接安排,并要求各家券商排查风险隐患,在过渡期间参考新规展业,不得趁机实施“规模冲刺”。可以预料接下来股权质押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会有所缓解,但是要看到,金融去杠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投资者还是要回避这种问题股。今年上证指数年开盘3314点,本周跌穿3280点年线,拉出了2018年以来年K线的下影线,一年的年K线中没有下影线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当下的调整还是属于正常调整,对投资者而言,持股还是要坚持物有所值的蓝筹股,跟着主力资金走,回避高杠杆个股,未来市场机会更大。
水皮:覆巢之下没有完卵 暴跌的三大共振之源
作者简介:著名财经评论家,《华夏时报》总编辑
摘要:中国股市暴跌,两个交易周,上证指数从3578点直落500多点,跌幅高达14%,个股更是哀鸿遍地,暴跌的确是暴跌,因为跌得太急太快太猛,但是因此而判断出现股灾为时尚早,毕竟这种暴跌和由于踩踏而形成的千股跌停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投资者亦不必过度惊慌,自己吓自己,这个世界上本来并没有鬼,人吓人才会吓死人。什么本能?恐惧的本能!水皮的恐惧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美国股市开启疯狂冲顶模式。道指进入新年狂升近8%,日经指数和恒生指数都闻鸡起舞冲击新高,市场极度亢奋,常识告诉我们,每当指数竖起来涨的时候就是行情临近结束的时候,美股牛市已经长达9年,一旦进入调整,时长和幅度都不会小。事实上,美股此番的暴跌之猛烈超出水皮的预期,盘中震荡达1500点,跌幅超过1000点都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动作之大超过2008年,连续的1000点的跌势决非计算机算法交易的问题,背后其实是实行了近10年的全球货币量化宽松结账的问题,加息就是这种结果。一般规律,加息加到第六次就是股市调头之日,而美股此轮加息已加到第五次,因此,借美联储主席换人之际,道指疯泻不是没有道理的,并非无厘头,只是美国的政客经济学家不愿正视现实而已。而欧洲市场更是早于美股开启了回调模式,美国市场的枪声传递到全球是瞬间的事情,A股作为全球市场的一部分,特别是已经进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当然不可能幸免,沪股通深股通的资金大量流出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进入MSCI是把双刃剑,有助涨之效就有助跌之势。二是上证50的炒作进入白热化。价值投资一直是2017年蓝筹炒作的题材,进入2018年,炒作登峰造极,上证50指数由2860点一直冲到3202点,上涨超过12%,金融股在中央部署防范金融风险的当下居然成为炒作的对象令人匪夷所思,地产股也是如此,周期股为代表的煤飞色舞更是钢花四溅,这一切与我们掌握的市场数据都是逆势而为。以工商银行为例,股价年初在6.04元,一个月内炒到7.77元上下,涨幅近30%,万科则冲出42元的头部,中国神华价格超过当年利好时的29元,宝钢股份的价格上涨到11.48元,价值投资演化成价格投机,典型的不作不死,一旦上证50炒作曲终人散,必然一地鸡毛。事实上,这两周的调整动力主要来自于上证50构成的指标股,相比之下,创业板的调整幅度相对有限,甚至频频出现盘中自救式的急拉扩盘,效果虽然有限,但是反映出市场的获利盘和割肉盘的对比,反正出来混都是要还的,天上不会掉馅饼。三是全面去杠杆。刘姝威大姐质疑钜盛华资管计划清盘虽然没有完整的答案,但是刘姝威其实是捅破了一层窗户纸,那就是去杠杆。目前,中国全社会的杠杆率是247%,企业是167%,居民不到100%,一行三会公布的29条军规为资管计划划出了安全边际,而一旦实施也是伤筋动骨。反应到股市上,除大股东质押、信托炒股、私募分级之外,投资者本身的融资也不可轻视,年前融资规模就已过万亿,而A股一天交易不过3500亿-5000亿之间,历史上最多融资额是2.4万亿,相当于一天的交易峰值。和交易额比,现在融资炒作的比例不是低了而是太高,市场如果逆转,这些融资盘可能血本无归,最关键的是货币宽松已成历史,M2继续收紧是不争的事实,存量资金的博弈捉襟见肘,市场融资功能定位不变,IPO不断,估值重心必然下移。慢牛这是一个从2017年被忽悠到2018年的真实谎言,如今这个谎言破灭了,并非坏事,早放下早心安早成佛,芳华易逝,来日方长。耐心,耐心,再耐心,等待下一轮真实牛市的到来。
桂浩明:严控杠杆风险应成市场共识
作者简介: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财经名人
在1月底的时候,上证综指曾经冲高3587点,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关前的蓄势,用不了多久,大盘就将再度强势上攻。不料之后行情虽然也有几次反复,但总体上却是逐步下行,特别是在本周二的时候,一条大阴线几乎将所有中短期均线全部击破,股指最低下探到3364点。相比6个交易日前的高点,足足跌了200多点。而这还是近期表现最好的上证综指的跌幅,深圳成指以及中小板、创业板的跌幅更大。而个股的跌幅自然就更大了。问题的严峻性在于,如此大跌以后,行情似乎还没有止步的意思,在本周的下半周,市场依然低迷不堪,已经全部抹杀自去年底以来的涨幅。对于这次股市的下跌,人们从不同角度找出了原因,包括前期涨幅过大、市场结构失衡、缺乏增量资金介入以及海外股市的拖累等。无疑,这些问题都是存在的,而且也确实是对大盘的运行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不过,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市场交易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杠杆因素,对于行情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应该说,资本市场的特征之一就在于有效利用了杠杆,以此来推动实业的加快发展。而在证券投资中,杠杆的使用也是一种普遍现象,这对于投资者用足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确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任何一种杠杆都具有双刃剑效应,在行情看涨时,杠杆能够放大收益,但行情看跌时,则会极大地增加亏损。此时一旦管理失当,将会带来难以控制的风险。现今股市上的杠杆风险,主要是存在于融资操作以及股票质押操作上。前者主要是二级市场客户,通过融资借钱买卖股票,由于这部分投资相对较为分散,同时杠杆比例也有较为严格的限制,而且作为融资标的的品种往往也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一般融资操作的风险还是较为可控的。但是,另外一类的股票质押风险就不一样了,因为这通常是大股东所进行的一种融资安排,质押所获得的资金是用于证券市场之外的投资,数量一般比较大,而且质押品又相当单一,而更大的问题是,这类品种的流动性未必都是很好的。于是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当市场出现大跌的时候,那些用于质押的股票很容易遇到抵押品不足的问题,因为质押率高,同时质押所获得的资金往往又是用于投资流动性并不很好的非上市证券资产,这就势必带来很难补足质押品的问题,于是就只能强行平仓。而这一平仓,不但对相关个股的股价造成了极大的打击,而且还可能导致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地位的转移,给公司今后的经营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而当多个股票因为质押风险暴露而跌跌不休的时候,市场人气涣散也就难以避免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因为股票质押所引发的杠杆风险,必须要认真予以防范。上一次较大规模的因为股票质押所导致的杠杆风险,爆发在2015年,当时一度导致全市场流动性风险的高度堆积。好在后来有救市资金出手,它们大规模地购买股票,让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流动性,从而化解了困境。但到了现在,在新的质押风险以某种形式又卷土重来时,恐怕没有什么大资金再来出手了。由此个股的跌跌不休,也就成为市场的一种常态,而这对整个市场从投资氛围到投资信心的冲击,都是十分严重的。股市操作中使用杠杆,只要规范、合理,这本无可厚非,但从实践来看,对杠杆的风险还是要反复强调。特别是类似股票质押这种本身风险度就比较高的杠杆操作,那就更应该严格予以提防。不久前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些限制股票质押的措施,但现在看来也许还不是很到位。当质押风险暴露时,人们不仅要想到去抢救,更重要的还是亡羊补牢,予以积极抵御。进一步说,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有鉴于当前市场走弱的实际,严格防范杠杆风险,应该成为人们对证券市场的最基本共识。

添加财富君微信(cfcybwx)加入粉丝交流群,更多大咖和实时资讯等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