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美国地震局【都梁史话】游丝书法创始人——盱眙知军吴说-都梁微文化

全部文章 admin 2014-09-11 892 次浏览
【都梁史话】游丝书法创始人——盱眙知军吴说-都梁微文化
在我国书法史上,有一个人不得不说,这就是“游丝书法”的创始人、曾两任盱眙知军的吴说。他是宋代著名书家,有“宋时第一”之称,其独创的“游丝体”书法堪称“神笔”,就连宋高宗赵构也赞道:“绍兴以来,杂书游丝书,惟钱塘吴说。”
一、吴说籍贯职位考
吴说(yuè读音悦),生卒年不详,字傳朋,号练塘,因居钱塘(今浙江杭州)之紫溪,故人称“吴紫溪”。
关于吴说的籍贯,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七·秩官”先以“吴说”条谓“钱塘人”(第11页),尔后又以“吴傳朋”条谓“信州(今江西上饶)人”(第15页)。显然,《光绪志》是将“吴说”与“吴傳朋”误当成了两个人了。但其他资料多言吴说“钱塘人”。而《宋诗纪事》则谓“(吴)说为王令之外孙”,王令又是广陵(今扬州)人。南宋著名的鉴赏家赵希鹄所作《洞天清录》中记:吴说曾有“延州吴说秘印”、“延州吴说”、“吴说私印”等印鉴(《洞天清录·名画印识》)。若依此,则吴说之籍(至少是祖籍)应为延州(今陕西延安)。这样,关于吴说之籍,就有钱塘、信州、广陵、延州诸说。经查核,“信州”之议乃为吴说曾以“除尚书郎官路法则,官知信州”而误。“钱塘”之议实为吴说居住地或出生之地。“广陵”之议应为其外公王令之籍。而“延州”之说,则是吴说本人钤印所刻。所以,吴说的祖上可能为延州人,因宋金之战,为避战乱,背井离乡,随“宋廷南迁”而迁居钱塘,所以说吴说是钱塘人、延州籍,也许比较可信。

资料皆云,吴说生卒年不详,而对其任职及时间的记载也有不同。故作小考如下:
一是吴说任职之记载。明万历《帝里盱眙县志》“宦绩”中记有“吴说,绍兴初任。”清光绪《盱眙县志稿》“秩官”中载:“吴说,绍兴六年(1136年)知盱眙军。二十五年(1155年)正月辛酉以右奉直大夫新知安丰军(今安徽寿县西南)药手回春,改知盱眙军。二十六年(1156年)十一月丙戌,执政进呈,请奏禁采虫咸之事。”
二是古籍资料的记载。《系年录》“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一载:“吴说为尚书金部员外郎兼提举市舶。(吴)说,钱塘人也。”卷一百四十八载:“庚寅,上谕大臣曰:近右朝请大夫吴说上殿言,湖台之家士大夫多藏书者,缘未立赏,故不肯献卿等,可求太宗朝访遗书,故事依仿行之。是月己亥,行下。”卷一百六十八载:“绍兴二十八年正月庚寅,何溥论鉴守盱眙,专以北方珍货取媚权门,供馈之馀,尽入私室,遂升使职连进职名等事可删掇附此,右奉直大夫新知安丰军吴说改知盱眙军。”卷一百七十五载:“丙戌,执政进呈:知盱眙军吴说奏乞禁止采虫咸。”又《李清照大事年表》载:“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李清照48岁。……五簏文物被穴壁盗去。后知尽为吴说转运使贱价得之。”在任职上,吴说则有“将仕郎”、“员外郎兼提举市舶”、“右朝请大夫”、“右奉直大夫”、“知信州”、新“知安丰军”、改“知盱眙军”等,期间还有“转运判官”、“转运使”的任职记载。
三是有关方面资料的记述。《中国书法学习网》记:“吴说(~1169年尚在世),字傅朋,号练塘,杭州钱塘(浙江杭州)人。吴师礼(字安中)之子,王令(字逢原)外孙。”“政和七年(1117年)以将仕郎(文散官,九品以下)入仕龚晓思。次年移南阳。南渡后,因家居钱塘之紫溪,人呼‘吴紫溪’”。绍兴初,曾出守盱眙军,后任转运使;绍兴十四年(1144年),除尚书郎导游欢送词,出知信州(江西上饶)。
四是与其同时代之人的情况。在吴说的朋友中李倩妮,有刘子翚(1101~1147年)生于建中靖国元年、卒于绍兴十七年,享年46岁;王之望(1102~1170年)生于崇宁元年、卒于乾道六年,享年68岁;洪适(1117~1184年)生于政和七年、卒于淳熙十一年,享年67岁;洪迈(1123~1203年)生于宣和五年、卒于嘉泰三年,享年80岁。在洪迈的《容斋三笔》“卷第十五”中曾记有在政和年间(1111~1118年间)吴说在蔡卞带领下往见蔡京的情景,书中记云:
“政和中,以太师(蔡京)领三省事,得治事于家。弟(蔡)卞以开府在经筵,尝挟所亲将仕郎吴说往见,坐于便室,设一卓,陈笔砚,置玉版纸阔三寸者数十片于上。”(《容斋三笔》)
可见,在政和年间吴说为“将仕郎”,这是一个文职散官,阶在九品以下,亦即刚刚入仕。还有一位与吴说同期的宋代著名书法家徐兢(1091~1153年),生于元祐六年、卒于绍兴二十三年,享年62岁。徐兢于“政和四年以父任补将仕郎”,时年23岁。可见,张煜枫徐兢、吴说入仕时间相近(均为政和年间)、初入仕官职一样(均为将仕郎),故以此作参照,吴说出生时间可能在元祐五年(1090年)前后。依此推测,吴说可能生于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卒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中国书法学习网》记载为1169年尚在世),享年78岁(此资料仅供参考,不作定论)。
二、吴说家世与宦迹
清代著名诗人厉鹗(1692~1752年)所辑撰的《宋诗纪事》则谓:吴说为王令之外孙、吴师礼之子。有资料如下:
吴说的外祖父王令(1032~1059年),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迁居广陵,课学高邮,年仅28岁就不幸病逝,但他却存世70多篇散文和480多首诗,并以高尚的节操和卓越的才华闻名于世。史载,王安石于至和二年(1054年)由舒州通判被召入京路过高邮,王令赋《南山之田》诗以谒见,王安石大异其才,遂成莫逆之交,并将妻妹嫁之,遂结为“连襟”。且赠《寄王逢原》《思王逢原》诗数首。嘉佑四年(1059年)秋,王令逝世,年仅28岁,王安石痛心疾首,写悼亡诗《思王逢原》三首以祭之(《宋诗纪事》,360百科)。王令无子,遗腹一女,后嫁吴师礼,生子吴说(王安石《思王逢原三首》诗注)。
吴说的父亲吴师礼,字安仲,杭州钱塘人。吴师仁之弟。太学上舍,赐第进士,调泾县主簿,知天长县。召为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秘书省”是我国古代专门管理国家藏书的中央机构。而“正字”一官,虽然品阶在九品以下,但是专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文字摘抄等事,不仅要熟读典籍、知识丰富,而且要书法了得、写字美观。如《四库全书》共有书籍3500多种、7.9万卷、3.6万册,约8亿多字,共动用数百人一次誊抄7部,竟然觉得“如一人所书”,可见正字的功力之高。徽宗初,吴师礼为开封府推官,擢右司谏,改右司员外郎。吴师礼工翰墨,其书法在当朝享有盛名,徽宗尝询以字学,师礼上奏称:“陛下御极之初,当志其大者,臣不敢以末伎对。”劝说宋徽宗“刚刚当朝,应蕴大志、图大计、谋大事,所以当臣子的不能以舞文弄墨的小技巧而对之”,时赞称师礼“论以为得体”。后以直秘阁知宿州,卒。(《宋史·列传》卷一百零六)

吴说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家庭,伯父吴师仁是太学正、博士,后为颍川、吴王宫教授;外公王令虽然早逝,但文采遗存。而其父亲吴师礼则是进士、秘书省正字、太学博士。吴说从小受到长辈的熏陶,读书刻苦,书法勤奋,弱冠即以书名。史料中,没有吴说中得科举的记载,亦即吴说没有通过进士科举博得功名,而是以“博学”和“善书”而入仕。任官最早的记载,是在宋徽宗政和年间以“将仕郎”入仕,“将仕郎”虽为“从九品下”的最低一阶文职散官,“用以代军巡判官,司理、司法、司户参军,主簿,县尉”等,但是登阶有望。唐代著名文学家博士韩愈初入仕时,也只为“将仕郎”,故其自称为“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吴说正是因书法而知名,且与书家、丞相蔡京的弟弟蔡卞相识结交,还在蔡卞的家中,“专置一室,设一卓,陈笔砚,置玉版纸”,以作书室。还经蔡卞引荐,拜见了当朝宰相、著名书法家蔡京,可见吴说乃青年才俊、少年书家。后来,又晋升为正七品文官“朝请郎”。宋高宗继位,时为南宋,年号建炎,吴说则入转运司,自福建路、两浙路、淮南路,官自“转运判官”、“提举市舶”擢至“转运使”。绍兴六年(1136年),吴说官知盱眙军。绍兴十四年(1144年),除尚书郎,官知信州。又以右奉直大夫新知安丰军,再转知盱眙军。据这些资料,可将其生平及职位记载梳理,得“吴说年谱”如下:
元祐七年(1092年),出生于钱塘。
政和七年(1117年),以将仕郎入仕。
政和八年(1118年),移南阳。
宣和六年(1124年),江州太平观朝请郎。
建炎元年(1127年),福建路转运判官,两浙路提举市舶。
建炎三年(1129年),尚书金部员外郎。
绍兴元年(1131年),淮南转运司转运使。
绍兴六年(1136年),初知盱眙军。
绍兴十四年(1144年),除尚书郎出知信州。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以右奉直大夫新知安丰军。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再知盱眙军。
隆兴元年(1163年),改职他处。
乾道五年(1169年),仍在任上。
乾道六年(1170年),卒。
此“吴说年谱”资料仅供参考,非定论之说。
三、两至盱眙任知军
据史料载,吴说曾两次出任盱眙知军,且前后相距近20年。在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七·秩官”第11页有载:
吴说,钱塘人。绍兴六年(1136年)知盱眙军,二十五年(1155年)正月辛酉以右奉直大夫新知安丰军,改知盱眙军。二十六年(1156年)十一月丙戌,执政进呈,(吴)说奏乞禁之采虫咸,上曰:暴殄天物,诚可禁,但贫民以为生,一旦禁之,恐致失业。古之圣人少年魔法师,先仁民而后爱物。今但官司不得买虫咸,民间从便。(《系年录》)
宋廷南渡后,宋金便以淮河为界,淮南的盱眙属大宋,淮北的泗州属金国,盱眙成了两国交界、两兵前沿,战事一触即发。绍兴六年,吴说第一次赴任,就是在这样的时刻前来的盱眙。
当时的金国对大宋虎视眈眈,经常派兵在淮河北岸巡游,企图攻击盱眙,而盱眙城墙因年久失修,防御能力明显下降。时值右仆射张浚至江上,会诸将议事,进屯盱眙,便命依山筑城。作为盱眙军守的吴说当然义不容辞,便动员当地民团、百姓,与兵士一起,奋力筑城。根据盱眙山城的特点,选择陡峻险要之处,将城垣蜿蜒于山岭山谷之间,犹如长龙,将县城牢牢地围于其间,城垣长达27华里,可谓工程浩大。当时正值“盛夏,自下运土而上者,皆有日课。望青采斫,数十里间竹木皆尽斸(zhu 砍),掘新旧塚莫知其数,人甚苦之。”数月,“城成,无水可守,亦无樵采。筑城之际,伪齐刘豫遣三百骑于泗州境上,临淮伫观,久之而去。”(《系年录》《盱眙县旧志辑要》)盱眙城墙修建以后,防备形势明显改善,吴说心中也放下了一块悬石。绍兴七年(1131年)三月甲戊,为加强盱眙边防的防卫,以“江东路宣抚使张俊为淮西路宣抚使,以盱眙军置宣抚司驻盱眙。”(《宋史·本传》)四月,张浚“欲征刘豫,会四大将于龟山”。在岳飞、韩世忠等抗金将领的力战下,盱眙出现了短暂的安全时期。随后几年美国地震局,因宋金和议,相对战事平和。虽然吴说的书法颇有盛名,其书楷、行、草及榜书均佳,小楷有“宋时第一”之称;榜书深稳端润,行草圆美流丽,深入黄太史之室,而得其精髓扁鹊三兄弟,又时作魏钟繇之体,颇有新致。但因战事频频、政务繁多,无暇练写书法。现在战局得以缓和,方能静下心来,练一练自己擅长的书法了。

知军吴说来到盱眙,在第一山上巡览,见第一山碑东侧有“会景亭”旧址,其侧建有“参云”、“揽秀”二亭。吴说想:现在战事紧迫,何有参云揽秀之雅兴?今虽河山破碎,疆土分割,但我盱眙淮山如磐,大宋江山伟岸,不如将此亭改曰“淮山伟观”(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十一·古迹)。据说后来在淳熙中,知盱眙军王渥又易名“起秀”。到清朝时,知县郭起元重建,则改曰“第一亭”。
绍兴十二年(1142年),向子固来知盱眙军,吴说离开盱眙。十四年(1144年),吴说除尚书郎,官知信州(今江西省上饶市下辖的信州区)。就在吴说离开盱眙10多年后,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优淘屋,吴说又授以右奉直大夫新知安丰军(今安徽寿县西南)。正月辛酉,因“何溥论鉴守盱眙,专以北方珍货取媚权门,供馈之馀,尽入私室”,予以撤查。朝廷便将新任安丰知军不久的吴说改知盱眙军,于是吴说便又来到了盱眙军任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十八)。南宋金石学家、尚书洪适与吴说友甚,得知吴说将改迁盱眙知军,便赋诗《送吴傳朋知盱眙军》一首赠之,诗云:
龟山之下古淮壖,上驷骎骎稳著鞭。
千里八年闻皂盖,九重一旦下青毡。
名郎他日曾趋禁,静镇今朝叠典边。
簪笔侍书公雅意,薰风殿阁待诚悬。
该诗收录于《盘州文集》中。诗中提到了龟山、淮滩,提到宋金划淮为界,盱眙即为大宋的边境,说他将前往镇守“典边”(即边疆)。但是,洪适还企盼着吴说再挥簪笔、书写雅意,并将其书法条幅高悬于殿阁之中,以薰墨香诗意。洪适原名造,后更名适(kuò音阔),字景伯,又字温伯、景温,号盘州,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因晚年居住老家饶州盘州,故又自号“盘州老人”。绍兴十二年(1142年)与弟洪遵同中博学宏词科,洪遵第一中状元,洪适第二得榜眼。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隆兴二年(1164年)四十八岁即登右丞相位。封太师、魏国公,食邑五千户,实封二千六百户,卒谥文惠。祀乡贤。传世著作主要有《隶释》《隶韵》《砚说》《壶邮》《盘州文集》等。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林晓黎。
吴说再次来到盱眙,此时宋金虽然仍划淮河为界,淮河对岸的泗州仍为金国所占,但已战事不紧,双方设立榷场,以通宋金贸易。吴说便到淮河岸边察看。见百姓常常聚集于淮滩,捕捞淮河中一种名叫“虫咸”的水生动物(考此物可能就是河蚌,土名“蚬”,古名“蠙”,学名“三角帆蚌”,是挂育珍珠的上好蚌体,所产珍珠成为“淮珠”,亦称“蠙珠”),看到百姓一大筐一大箩地捕捞河蚌,掰其壳,剜其肉,售而食之,丢弃的蚌壳如小山一般堆积淮岸。前来购买的又是担挑筐抬,又是驴拖马拉的,热闹非凡。吴说看着看着心中一阵难受,他想,过去向皇宫进贡的优质珍珠,都是由这种淮渎河蚌植育而成。如果这样不加节制的捕捞,这淮河里的河蚌不久不就给全都吃光了吗?于是,他想奏请禁采。
丙戌,盱眙知军吴说便执政进呈,上了一道奏折与皇上,奏乞禁止采虫咸。皇上曰:“暴殄天物,诚可禁第;贫民以此为生,一旦禁止,恐致失业。古之圣人云:先仁民而后爱物。今但令官司不得买虫咸,民间从其便也。”淮河采蚌虽然没有被完全禁止,但官方不采,且加强管理、不准买卖,也明显遏制了疯狂捕捞的势头(《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五,光绪《盱眙县志稿》卷七·秩官)。虽然我们今天未能再恢复河蚌育珠之业,但生态得以保护,生物防止滥杀,淮河河蚌得以繁衍,也该谢谢这位吴知军啊!
四、独创新体“游丝书”
在宋朝,书法上出现两个特殊的字体,一是“瘦金体”,一是“游丝体”,都是独树一帜的书法奇葩。如今,瘦金体尚有传承,但游丝体却早已失传。

“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所创。赵佶(1082~1135年)是宋朝的第八位皇帝,元符三年(1100年)即位,是为“宋徽宗”,次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后改号“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宣和七年(1125年)将皇位禅让给太子赵恒,是为“宋钦宗”,改年号“靖康”。赵佶在位共二十五年。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金兵攻占汴京,徽宗、钦宗二帝被掳北国,时为“靖康之耻”。赵佶在北国幽禁七年后,于金天会十三年(即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四月甲子日,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城西北),享年54岁。据说,在赵佶18岁之前,他也没想过自己以后会当皇帝,于是终日将时间花在书法、绘画、骑射、蹴鞠等爱好上。与其说他是个皇帝,倒不如说他是个错生在帝王家的艺术家。所以,他的工笔画相当了得,尤其是书法瘦金体可称作是书法史上的一个独创。因瘦金体与晋楷唐楷等传统书体区别较大,个性极为强烈,以形象论,本应为“瘦筋体”。因其书为徽宗所创,乃为“御书”,故以“金”易“筋”,称“瘦金”,是对徽宗御书的崇敬。徽宗赵佶的“瘦金书”,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优雅且更显瑰丽,线条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笔法外露,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连笔字像游丝行空,已近行书,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正如岳珂在《宝真斋法书赞》称赞他的书法所言:“金缕之妙,细比毫发,殆与神工鬼能,较奇逞并于秋毫间。”
“游丝书”则是时任盱眙知军的吴说所创。吴说的书法,楷、行、草及榜书均佳,其“小楷”有“宋时第一”之称;“榜书”则深稳端润,“行草”圆美流丽,深入黄太史之室,而得其精髓psph游戏,又时作魏钟繇之体,颇有新致。其独创的游丝书颇负盛名。一笔一行,游丝连绵。因其字笔画“连绵不断,状若游丝,故名”。吴说的“游丝书”虽源于“狂草”,但他却自成一格,它没有张颠《古诗四帖》(张旭)的惊电急雷、狂素《自叙帖》《苦笋帖》(怀素)的骤雨狂风、《宣和书谱》(宋徽宗时所辑法帖)的那种雄强气势,然它意态从容自如,潇洒秀丽、韵味无穷而一派神机,且把东晋王书(王羲之、王献之)的媚美融进了“游丝书”表现出的“力”,让人感到“钢铁千回绕指柔”的含蓄之力,这力使得“柔中寓钢,绵里藏针”。《洞天清录》说其书作“深入黄太史之室,亦时作钟体”。故其书作,往往流露出“汉魏风骨,直可追侔二王”。就连宋高宗赵构对吴说的游丝书也倍加推崇,他在《翰墨志》中称:“绍兴以来,杂书游丝书,惟钱塘吴说。”

吴说传世之简札,多为信手而书,无拘无束,自由挥写,不计工拙。自然而又合理地与抒情达意紧密结合,传世书迹有《三诗帖》《叙慰帖》《门内帖》《行艺诗帖》《千字文》等。这些简札最能表现书家的艺术个性,其中不乏上乘之作其榜书沉稳端润,行、草圆润流丽。其中《门内帖》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纸本,行草书14行,纵25厘米,横45.4厘米。此帖笔法清瘦劲利,刚中有柔,笔致有兰亭雅态,布势如五代杨凝式《韭花帖》,可见吴说的功力不浅,刻意求新。清安岐《墨缘汇观》云:“行草书十四行,用笔清健,兼有游丝法。”

对于吴说的游丝书,历代书评者皆有赞溢之语。宋代诗人王之望曾写有一首题为《吴傳朋游丝书》的诗,对吴说的游丝书倍加赞赏。诗云:
鸟迹既茫昧,文字几变更。达者擅所长,各就一世名。
众体森大备,造化无留情。独此游丝法,千古祠未呈。
右军露消息,笔墨无成形。伟哉延陵老,三纪常研精。
绝艺本天得,非假学力成。应手快挥洒,援毫谢经营。
奋迅风雨疾,飘浮鬼神惊。风狂蛛网转,春老蚕咽明。
直如朱弦急,曲若卷发萦。飞梭递往复,折藕分纵横。
独茧缲不断,风鸢胜更轻。希微破余地,妙绝无容声。
飞白笑冗长,堆墨惭彭亨。可怜太纤瘦。不受镌瑶琼。
咨尔百代后,若为求典刑。
洪适是吴说的好友,他也极为赞赏游丝书,他认为吴说的书法“作古要须从我始,一扫尘踪有新意”。而独创的游丝书,则“纵横经纬生胸中,落纸便与游丝同。缲瓮茧车飞白雪,织檐蛛网破清风。”故作《题信州吴傅朋郎中游丝书》以赞之。诗云:
上饶氓俗醇且古,千室鸣弦方按堵。
黄堂丈人今循良,河南治平追鼻祖。
讼棠留景分清阴,炉篆方羊燕寝深。
笑谈了却邦人事,游戏翰墨惟书林。
自从真行易篆隶,草圣书绝驰极挚。
游云惊龙初振奇,渴骥怒猊争作势。
臣中第一兹谓谁,寥寥典则其几希。
丈人尺牍妙天下,臧去收拾生光辉。
作古要须从我始,直欲名家自成体。
手追心摹前无人,一扫尘踪有新意。
纵横经纬生胸中,落纸便与游丝同。
缲瓮茧车飞白雪,织檐蛛网破清风。
一行一笔相联属,姿态规抚骇凡目。
临池漫劳三十年,千兔从教后人秃。
旧闻吕向连锦书,百字环写萦发如。
惜哉淟汩已无考,盍使北面称台舆。
独步不复名相甲,端恨二王无此法。
只今四海书同文,使者来求至将押。
宋代著名诗人楼钥(1137~1213年),字大防,又字启伯,号攻愧主人,明州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是南宋大臣、文学家。他在《玫瑰集》借用诗句赞誉吴说游丝书道:
春蚕一缕来不断,万钧笔力归毫芒。
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吕祖谦(1137~1181年),字伯恭,世称“东莱先生”。东莱吕公对吴说的书法赞赏有加,曾有诗云:
非烟非云断复续,缓步徐行不拘束;
断崖一落花,流水千丈滑,远望笔行如一发。
南宋文学家、抗金名将岳飞的孙子、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岳珂(1183~1243年),对吴说的书法更是百般推崇,曾写诗赞誉,其《吴傳朋书简帖赞》诗云:
小书楷则本晋人,降而唐世体益真。
妙趋要识笔有神,行行清妍杂奇伟。
还有《吴傳朋游丝书“饮中八仙歌帖”赞》诗云:
天丝兮舞空,春光兮怡融。
杲丽日兮柔风,想八仙兮饮中。
倒景兮骑虹,落纸兮游龙。
俱上下兮西东,笑春归兮无踪。
墨皇兮化工,留玩兮何穷。
在近代,人们也对几近失传的吴说游丝书进行研究。我国著名书法家、书画鉴定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啟功先生,他在《论书绝句百首》一书中对“游丝书”给予很高评价:
傳朋姿媚最堪师,不是羲之即献之。
草法更能采笔髓,非同儿戏弄游丝。
夫毫尖所行,必其点画之最中一线,如画人透衣见肉、透肉见骨、透骨见髓。每行起笔后婉转连绵,不作间断,流畅飞动,一气呵成,实怀素自叙之更进一步。

刘诗先生在《中国书法》上发表题为《圆美流畅,自成一格——南宋吴说“游丝书”浅析》一文中说:“吴说的‘游丝书’虽源于狂草,既具有狂草书的艺术共性,又具有自身鲜明的个性,它是很美且难度很高的一种书体,纯用笔尖书写,不铺毫,锋尖始终在笔画中运行,(用锋用笔)写出的笔画瘦园秀丽、它瘦而不弱、细而不脆、园而不腴、园而不俗,每行起笔后一笔到底,婉转连绵,不作间断,流畅飞动一气呵成。结字大小、长短、似信手而成,如游丝飘空,轻而且韧,风吹不断婉转多姿,无不趣味盎然。”刘诗先生还说:“由于应诸多复杂因素,‘游丝书’已不复传,但作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一种书体,后人还是应该知道和研究的。‘游丝书’虽像夜空里一颗瞬息即逝的流星,但它在无尽天穹上划过一道闪亮的孤光,却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近年来,77岁的退休工程师李鹏武先生对吴说的游丝书用心研究,一心想把游丝书传承下来。他在深圳东湖公园的墨友斋潜心练字,一练就是五年。后又来到了广州,仍没有放弃练习“游丝书”,常常是“写到三更不为迟,四更过后兴浓时,五更偶尔出佳作,兴奋激动到天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悟出了书写“游丝书”的真谛,并花了两年时间于2005年完成了宽0.7米长200米的《游丝书唐诗三百卷》长卷,及长10米手卷《游丝书千字文》。历经十年的努力,他终于将书写难度较大的“游丝书”复传。
吴说不仅在独创游丝体书法上声名大振,其榜书、匾额等也相当知名。吴说在任信州知州时,曾因所书杭州“九里松”匾额之事,与宋高宗赵构在朝堂上一段对话。据说“九里松”匾额原来是吴说所书,宋廷南迁后,临安府便请宋高宗重题匾额。但高宗见吴说所题原匾之书,甚为惊赞,便数次临摹,总觉不及,只好就罢,仍以吴说匾悬之。这件事被南宋著名学者、宋孝宗赵昚(shèn)朝的官员王明清(1127~1202年)记录在了他的著作《挥麈后录》一书中。其中一段云:
“(吴说)知信州,朝辞上殿,高宗云:‘朕有一事,每以自歉。卿书九里松牌甚佳,向来朕自书易之,终不逮卿所书,当令仍旧。’(吴)说皇恐称谢。是日降旨,令根寻旧牌,尚在天竺寺库堂中。即复令张挂,取宸奎榜人禁中。(吴)说所书,至今揭于松门,仰见圣德谦仁之不伐也。”
吴说虽然没有通过进士科举,但以善书而受宋高宗的青睐。比如,秘书省建成之后,省内多处建筑通常需要题榜(题牌、匾额),而这些榜书大字通常是皇帝自己题写,或者是让馆阁内臣书写,而吴说并未居馆阁之职,却题写了“石渠”二大字。周紫芝(1082~1155年)有《题吴说“石渠”大字》诗,称吴说为“吴侯”,并赞道:“吴侯妙翰绝古今,高榜横空近风雨。大字三尺古所难,两翩忽举空中鸾”,诗云:
中郎往昔游鸿都,眼见帚垩心成书。
乃知隶法亦天授,后世岂复斯人徒。
周王百度新复古,道家山是图书府。
吴侯妙翰绝古今,高榜横空近风雨。
大字三尺古所难,细书不要乌丝栏。
四蹄自扶半边石,两翩忽举空中鸾。
知君似是文中虎,便恐声名传帝所。
借令头白下凌云钱智民,寄语韦郎耐辛苦。
在“百度文库”中有一篇题为《南昌佛寺面面观》的文章,文中说:在南昌,有龙井的“总持寺”,其内有“雷公堂”,建于唐朝开元年间,祈雨乞晴,祷雨屡验。据陈弘绪的《江城名迹》和《次多录》等文献记载,明初吏部尚书刘崧曾说,“雷公堂石碑上的字,是宋初年著名的书法家吴傳朋所书”。在杭州的“九里松”和南昌的“滕王阁”等字,也都是吴傳朋所书。还说,宋高宗赵构多次临摹其字,终因不及而止。
此外,在《吴郡志》《会稽志》等典籍文献中,也有关于吴说曾在当地题榜的事,可见吴说确善榜书大字。可惜,这些书迹没能遗存下来黑狮行动,如今也只能通过文献“遥想傅朋当年”了。(“中国书法学习网”)然而,这位曾在盱眙两次任侯的吴说,其书法成就不仅是他本人的荣耀,也是他曾经任职过的盱眙的荣耀!
(2018年9月10日)
【参考文献】
(1)啟功,《论书绝句百首》,荣宝斋出版社出版,1995年10月
(2)蔡大礼,《谈谈吴说的游丝草》,蔡大礼的博客,2009年11月23日
(3)《吴说与徐兢:南宋初期有所创新的书家》,书画网,2012年10月16日
(4)丘盛,《李鹏武传承“游丝书”》,《老人报》
(5)蔡茂友,《吴说及其游丝书》,书法讲坛,墨艺术交易网,2017年7月5日
(6)梁晓勇,《书法艺术中的瑰丽奇葩——游丝书》,记者梁晓勇的博客,2014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