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梁史话】周君牧破解盱眙牌坊石之谜-都梁微文化沁阳天气预报
在盱城,古时曾有不少的牌坊竖立于街道路口。这些牌坊是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的产物。不仅是为表彰功名、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标志物,也是宫观寺庙前招牌式门楼或地名的标志物。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同时也是遥祭先祖的精神支柱。
马培荣先生曾根据历代《盱眙县志》资料,初步统计出盱城境内曾有说得上来历的功德、节烈、功名、节孝等牌坊就有86座,其中功名、功德牌坊32座,标志牌坊3座,贞节、节孝、节烈牌坊51座。由于长期战乱和风雨侵蚀,大部分牌坊都已废圮倒塌,到解放初期尚有数道牌坊遗存,分别是西官路的“沈氏三节坊”、傅家“世济其美坊”和蔡家“节孝坊”,东官路的“傅家节孝坊”,土街的“金家牌坊”(包括金运昌之母“乐善好施坊”蜒组词,妻张氏、妾谢氏“节烈坊”),宣化门外的“李氏节孝坊”,以及象山西侧都天庙的“吕氏节孝坊”、“郑氏节孝坊”,保存状况基本完好。但在破“四旧”中亦被红卫兵推倒、破坏殆尽。至此,盱眙境内的古牌坊再也无踪可寻。
2017年4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周君牧看到了《盱城古牌坊——城有“四坊”和历代旌表赐建的牌坊》一文,惊讶发现文章中就记载有这节孝牌坊。在《盱眙古代旌表立牌坊一览表》的第75行记道:“节孝坊,为吕相如妻汪氏建”,并标注为在建国初“已圯”。这引起了他的重视,苦苦寻踪数年的坊石信息,意外出现在马培荣先生的《盱城老北头》一书中,真是又惊又喜。虽然“吕相如”的名字没有错,但是,其妻却是“汪氏”,又对不上,难道这个“汪氏”是“江”误写?于是,周君牧找到了马培荣。马培荣告诉他,这是从1962年《盱眙县志》抄本上摘录下来的,由于1962年县志没有出版,现在的文本是用极其粗糙的纸张油印的,字迹很不清楚。
为了核实,马培荣认真翻阅了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和清同治《盱眙县志》,经过反复查对,终于找到了记载,原志书文中明确记载了此坊为清代牌坊,但年代不详,且确实为“吕相如妻江氏”。马培荣握住周君牧的手说:幸好发现了这块坊石,不仅使旧志记载的史实有了实物的印证,而且证实了“吕相如妻”为“江氏”而非“汪氏”,避免了资料的错误,也使县志重印可能出现的错误得以修正。
盱眙的古牌坊
“旌表故儒吕相如妻江氏之坊”石件
《盱眙县志稿》中的“吕相如妻江氏”记载
周君牧在研读《盱眙县志稿》
核心提示
清朝道光八年(1828),守节48年的江氏欣慰地看着满堂子孙,无疾而终,享年69岁。乡里长老对大家说:“江氏16岁嫁到吕家,21岁守寡,48年忠贞不渝,论孝侍奉公婆无微不至,论节守寡一生心无旁骛,论忠抚育后代尽心尽责,论义和睦邻里助人为乐,真乃我盱眙一贤妻良母、慈孝节妇也……”
周君牧先生数年前“旌表故儒吕相如妻江氏之坊”石构件的发现,引出了发生在200年前imo班聊,曾经感动族人、感动乡里、感动官府的一段悲凉而又凄美的动人故事……
节孝牌坊引出的凄美故事
乾隆三十九年(1774),20岁的盱眙才子吕相如来到文庙后边的敬一书院上学。也就在这一年,年方16的江小姐嫁到了吕家。
嫁到吕家的江小姐每日早早起身,料理家务,侍奉公婆,照顾夫君,夫妻俩男读女织,过了几年,他们生下一个男孩,一家人和和睦睦,享受天伦之乐。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乾隆四十五年(1780),就在相如准备参加乡试之日绝命速递,突然得了怪病,医生治疗,效果不显。老父亲看到儿子病重,情急之下得了中风;母亲也急得整天泪水涟涟,眼疾发作,双目失明。病榻上的相如看着眼前幼小的儿子和疲惫憔悴的妻子、年迈的父母,含悲离去。公公婆婆心情悲痛,觉得媳妇现在年纪还轻,就劝她带着孩子另嫁与他人。江氏哭得像个泪人:“惟有为二老养老送终,把相如的血脉抚养成人,这才是我该做的事。”
自此以后,江氏晨起劳作,料理家务,一日三餐做饭烧汤,侍奉公婆无微不至,惟孝惟慈;抚育孩儿,让他们上学读书,成人成才。平时就靠缝补浆洗、辛勤打工,勉强挣得饭粥,养活家人,宁可自己挨饿,也要让公婆和孩子吃好。后来公公患有溃疡,生命垂危,江氏便割下自己左臂上的肉作为药引,煎药给公公吃……公婆去世,江氏披麻戴孝,将老人妥善安葬。后来,孩子渐渐长大,考中了秀才。她又为儿子娶了媳妇,生下儿女。转眼40多年过去,在江氏母子的努力下,吕家人丁兴旺、儿孙满屋、四世同堂,家道开始复兴韩世雅,逐渐成为一方富户。江氏以节孝闻名乡里,乡亲们都很感动,夸她忠贞守节、孝顺贤惠。
道光八年(1828),江氏离开人世。盱眙知县王荫森赴江氏灵堂上香祭拜刃天青,并撰奏章奏请朝廷旌表并建坊,得到道光皇帝的恩准后,“以节妇旌表”。在宣化坊山上街(即县前街、宣化街)县衙门东边的陈门(即东门、宣化门)外,为江氏建了一座牌坊,取名“节孝坊”,由王荫森撰“旌表故儒吕相如妻江氏之坊”12个大字,镌于牌坊的横梁之上。
求解努力探寻江氏牌坊的来源
与马培荣相见邪神归来,激发了周君牧破解此坊石历史之谜的信心。但县志中并未明示牌坊竖立是清朝哪年,牌坊的主人有过什么样的经历,因何得到旌表的?
周君牧又再次展开细致的考证,先后查阅了多本史籍,询问盱城的一些长者,并向档案管理部门求证,但均因年代久远,空手而归。就在一筹莫展之际鄂伦春小唱,突然接到一位吕氏后人打来电话,说他父亲小时候曾听爷爷说过,先祖在盱眙立过坊的事,但是哪个朝代不详,只知道吕家过去家境殷实,是盱城的大户,古时候住在盱眙老城前街一带……
根据线索,他与马培荣又反复查核历代旧志,终于发现了县志中有三处记载。综合先后掌握的资料和走访民间,基本还原了坊石的历史背景,它为我们讲述了发生在200年前,曾经感动族人、感动乡里、感动官府的一段悲凉而又凄美的动人故事……
发现旌表故儒吕相如妻江氏之坊
说到清代牌坊“旌表故儒吕相如妻江氏之坊”石构件的发现,还得从数年前那一个寒冷的冬日说起。
周君牧先生介绍,当时,盱城的古代牌坊早已没有一座存在船期查询,就连西官路、东官路等处几座牌坊的石头构建也都破损严重,有的散落在路旁草丛,有的被砌进墙基,有的被埋入土中。2009年2月8日下午铁胆雄风,周君牧到正在拆迁的宣化老街去看一看,希望能发现、收集起一些散落的古物件。转了半天,只找了几块相对完整的古城砖邪佛修神。正准备离开时,突然发现一块有文字且规整的长条青石映入眼帘,条石半隐在乱石碎瓦之中。直觉告诉他,这应是一块比较完整的牌坊石构件。周君牧顿时没了倦意,不顾脏乱,就凭两只手拨开坊石周围散落
很多的碎砖烂瓦和烟头杂物,看清了这块坊石的真面目:坊石为青石,与建设张公堤的石质相似,应该是采自盱眙西部山区的仇集清平山、河桥裂山一带。
经测量全职业宗师,坊石宽2米、高35厘米、厚12厘米,足有150公斤重。坊石表面打磨得比较光滑,杰里韦斯特上面镌刻着一行文字:“旌表故儒吕相如妻江氏之坊”,字体为楷体,字径26厘米,笔力刚劲,笔意流畅,点划浑厚,大气酣畅,雕工精细。初步判断该坊石为清代留存至今。周君牧庆幸:第一次觅得保存完整、文字信息如此清晰的石刻文物。以前他看到的牌坊石构件中,基本上没有超过一米的,上面刻有花纹的很稀少,有文字的则更加罕见,在西官路旁有一块雕刻“日月”两个字,原“沈氏三节坊”上汉白玉立柱构件,虽长度也近2米左右,可惜是残损的,文字残存字径也只有12厘米黑正妹。而这块江氏牌坊石则是青石横梁构件,非常完整,没有一点破坏,真是太珍贵了!
周君牧当即联系了拖货师傅,和他一起抬着坊石,在瓦砾中缓慢行走,走走停停,终于赶在日落之前,大汗淋漓地将坊石抬出拆迁工地。装车之前,又铺上旧毛毯,防止路上造成磕碰而损坏坊石。
几年来,周君牧一直用心守护着这块坊石,对它有了一种深深的情感,也在仔细地琢磨坊石上文字的意思,猜想着这座石牌坊竖立时的样子。同时一直在查找与此坊有关的历史信息,试图解开坊石中人物与盱眙的关联。但由于史料信息的缺失,一直未能如愿梁胜利。…uj里、感动官府的一段悲凉而又凄美的动人故事……
发现旌表故儒吕相如妻江氏之坊
说到清代牌坊“旌表故儒吕相如妻江氏之坊”石构件的发现,还得从数年前那一个寒冷的冬日说起。
周君牧先生介绍,当时,盱城的古代牌坊早已没有一座存在,就连西官路、东官路等处几座牌坊的石头构建也都破损严重,有的散落在路旁草丛阜新赶集网,有的被砌进墙基,有的被埋入土中。2009年2月8日下午,周君牧到正在拆迁的宣化老街去看一看,希望能发现、收集起一些散落的古物件。转了半天,只找了几块相对完整的古城砖。正准备离开时,突然发现一块有文字且规整的长条青石映入眼帘,条石半隐在乱石碎瓦之中。直觉告诉他,这应是一块比较完整的牌坊石构件。周君牧顿时没了倦意,不顾脏乱,就凭两只手拨开坊石周围散落很多的碎砖烂瓦和烟头杂物,看清了这块坊石的真面目:坊石为青石,与建设张公堤的石质相似,应该是采自盱眙西部山区的仇集清平山、河桥裂山一带。
经测量,坊石宽2米、高35厘米、厚12厘米,足有150公斤重。坊石表面打磨得比较光滑,上面镌刻着一行文字:“旌表故儒吕相如妻江氏之坊”,字体为楷体,字径26厘米,笔力刚劲,笔意流畅,点划浑厚,大气酣畅纯情犀利哥,雕工精细。初步判断该坊石为清代留存至今蒋洪亮。周君牧庆幸:第一次觅得保存完整、文字信息如此清晰的石刻文物。以前他看到的牌坊石构件中,基本上没有超过一米的,上面刻有花纹的很稀少,有文字的则更加罕见,在西官路旁有一块雕刻“日月”两个字,原“沈氏三节坊”上汉白玉立柱构件,虽长度也近2米左右,可惜是残损的,文字残存字径也只有12厘米。而这块江氏牌坊石则是青石横梁构件,非常完整徐其明,没有一点破坏卡拉库里湖,真是太珍贵了!
周君牧当即联系了拖货师傅,和他一起抬着坊石,在瓦砾中缓慢行走,走走停停,终于赶在日落之前,大汗淋漓地将坊石抬出拆迁工地。装车之前,又铺上旧毛毯,防止路上造成磕碰而损坏坊石。
几年来,周君牧一直用心守护着这块坊石,对它有了一种深深的情感,也在仔细地琢磨坊石上文字的意思,猜想着这座石牌坊竖立时的样子。同时一直在查找与此坊有关的历史信息,试图解开坊石中人物与盱眙的关联。但由于史料信息的缺失,一直未能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