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轨道焊接机【郑板桥】长歌当哭-兴化新华书店

全部文章 admin 2014-04-24 728 次浏览
【郑板桥】长歌当哭-兴化新华书店

兴化籍作家精品小说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长歌当哭文:王锐
人物简介: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5年1月22日),"燮"读音xiè,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荔浦天气预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十三、长歌当哭

板桥一生写字作画,但他更看重的其实是“立功天地,字养生民”。他说“写字作画是雅事,亦是俗事。大丈夫不能立功天地,字养生民张英明谈恋爱,而以区区笔墨供人玩好,非俗事而何?”他欣赏苏东坡“时时刻刻以天地万物为心”的情怀,看不惯王维、赵孟頫,认为他们虽然位列人臣,但不关心民间疾苦媚骨之姿,只不过是唐宋间两个画师罢了政坛野兽。他还认为“凡所谓锦绣才子者,皆天下之废物也”,看不惯那些雕字琢句、粉饰太平的才子们。对自己的笔墨生涯也颇多自嘲,感慨自己“少而无业,长而无成,老而穷窘,不得已亦借此笔墨为糊口觅食之资,其实可羞可贱。”但其实并不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仅仅以笔墨作为赚钱的方式。像他这样一直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是无法保持沉默的。也许因为官职的卑微,他立不了太大的功,但他可以立言,以他纵横的才情,以他无畏的勇气。
板桥在时的潍县,是灾荒时的潍县,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潍县。因为灾荒让人生的真相更残酷的呈现。穷人的悲情,富人的豪奢,板桥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恨也在心里。他最喜欢的诗人是杜甫无上圣主,那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欣赏杜甫,是因为杜甫关心民瘼,诗句道着民间痛痒。板桥秉承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追随《兵车行》的脚步写下了《逃荒行》、《还家行》等,情系民生,感天动地,流传千古。

当时,潍县大灾,海水倒灌,疫病流行,赤地千里,饿殍遍野,迫于生计,人们外出逃荒。板桥感于眼前所见,写下了《逃荒行》,写得感人至深闪酷卡,读来潸然泪下。“十日卖一儿,百日卖一妇,来日剩一身,茫茫即长路……”在他的笔下,一副副惨绝人寰的画面,人们卖儿卖女,妻离子散,轨道焊接机到处经历着生别,或者死离。潍县的贫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无敌俏保镖,挣扎在死亡线上,饿孚遍野,白骨杂陈。孩子瘦得皮包骨头,连老虎都不愿意吃。而就在这么凄惨的情况下,又见出人性伟大的光辉——“卖尽自家儿,反为他人抚。”那卖掉自家孩子的女人在道旁看到被人遗弃的孩子,却因为不忍心而把孩子抱起来,给孩子喂奶。《逃荒行》里,还写出了歇在古庙里的逃荒者们“妇人叙亲姻,男儿说门户;欢言夜不眠,似欲忘愁苦“的情景,若非亲见,写不出如此情致。“欢言夜不眠,似欲忘愁苦”里有欢乐的成份,却映衬出悲哀的巨大和无情。还写到逃荒的人们找到了新东家,又过上了“长犁开古碛,春田耕细雨,字牧马牛羊,斜阳谷量数”的日子,似乎那种朴素、安静的农家生活又回来了,然而他笔锋一转——“身安心转悲,天南渺何许”,身子终于安定下来了,重又找到了栖身之地,但那颗心呢,却特别地悲凉起来,亲人们在遥远的地方,何日可以再相见呢,还活着吗?写到最后,板桥已是“万事不可言,临风泪中注。”一个优秀的作家,内心必然是柔软的,悲天悯人的。
乾隆十五年,潍县终于迎来了丰年。灾荒过后,农民返回了家乡。归来,在我们的想象中,总是苦尽甘来,是喜悦,是团圆。然而,板桥笔下的《还家行》却告诉了我们另一种情形。
归来,亲人却已经不在。所能做的只能是“拜坟一痛哭,永别无相望。”归来,没有喜悦,没有团圆,归来,家中是“兀然空四墙,井蛙跳我灶,狐狸据我床。”在板桥的《还家行》中,写了一个农民在逃荒之时不得不把妻子卖到东南庄上。逃荒归来,根据皇帝圣恩,允许赎回。妻子知前夫生还,固然喜出望外。可是,同新夫已组成新的家庭,产生新的感情。这就处于两难的境地:不管跟随哪一个丈夫,都必然拆散一个家庭。在感情的天平上,两个丈夫实在难分上下。但前夫加上皇恩的法码,自然重了一些。于是,不得不舍弃后夫,回归前夫,忍痛割爱武汉博大医院,“摘下乳下儿”,向公婆告别。公婆没有任何责怪之言,还赠给她菱花镜、泥金箱和簪珥、衣裳作纪念。诗人写公婆的忠厚、善良,正是对第二次离别之苦的一个反衬。那个年少的后夫“惭惨难禁当,潜身匿邻舍,背树倚斜阳。”的形象让人很同情,而到了后面这个年轻的后夫“独夜卧空房,儿啼父不寐”,昨天还有妻子在身旁,今天却只剩下还在喝奶的孩子在一旁哭泣,那哭声在夜里一定很凄凉,让失去妻子的男子怎么也无法入睡。这副场景想来,简直让人肝肠寸断。而在这个故事里,并没有一个坏人。人间悲剧看起来是个体的,其实很多时候造成它的原因却是社会。灾荒造成了骨肉分离,还乡又造成更辛酸的子散妻离。卑微的个人被时代玩弄于股掌之间。

板桥的《逃荒行》和《还家行》记录了潍县大灾带给人们的苦难。在那个报喜不报忧的官场,大家在粉饰着太平,为了升迁出卖着自己的灵魂。而板桥却在歌哭着民间疾苦,为那个沉默的群体发声。板桥对他治下的人民有着深厚而充沛的感情。在范县时,他曾作《范县诗》九首,写的是民俗,因为范县闭塞,民多古风。所以板桥笔下的范县如同桃花源。而在潍县,板桥所写的《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却是另外一种景象,如同生动的浮世绘,各式人物相继登场,写出了一个光怪迷离的世界。
竹枝词起源甚早,汉唐时期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的巴渝地区,主要为七言绝句的韵语,可读可唱,很容易为民间所接受。著名的刘禹锡也写过竹枝词,描摩巴蜀风情。板桥早在很多年前,就曾为董伟业的《扬州竹枝词》作序,并且盛赞董伟业“于嬉笑怒骂之中,具潇洒风流之致”,可见他对竹枝词这一文学样式是颇为熟悉的。当他想描写他眼中的潍县时,也选择了竹枝词这一形式。
板桥的《潍县竹枝词》里写了潍县的繁华和富庶,更写出了繁华面后的阴暗和肮脏。他在为董伟业的《扬州竹枝词》写的序里面曾经说,竹枝词应当像荆轲的匕首一样,让可恨的人流出鲜血,应当像温峤的灵犀一样,让妖魔鬼怪现出原形zoomit。他写富人的奢靡——“呼卢一夜烧红蜡,割尽膏腴不挂心张小格。”、“斗鸡走狗自年年,只爱风流不爱钱。博进已赊三十万,青楼犹伴美人眠。”、“大鱼买去送财东,巨口银鳞晓市空。更有诸城来美味,西施舌进玉盘中。”他更写穷人的悲苦——“潍县原是富豪都,尚有穷黎痛剥肤。”、“扫来草种三升半,欲纳官租卖与谁?”、“木饥水瘦太凋残,天运今朝往复还。”、“私卖怕官官卖绝,海边饿灶化冤鳞。”、“卖儿卖妇路仓皇,千里音书失故乡。”、“泪眼今生永不干,清明节候麦风寒”……在他的笔下,潍县很美,是“四面山光树木深”的潍县,是“水流曲曲树重重”的潍县,然而就在这个有山有水,良田万顷的潍县究极天使兽,却亦上演着人间惨剧。
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板桥是在歌哭民间疾苦,他做的正是一个有良知、有才情的文人应该做的。我们崇拜他,钦佩他,为他那支痛快淋漓的生花妙笔而感慨不已。而在潍县的富商巨贾们看来,板桥是在嘲讽他们的奢靡荒淫、纵情声色。官员们看了,心里面一定也不痛快。在一个到处好大喜功、夸耀政绩还来不及的官场,这个写着自己治地上的黑暗与苦难的板桥是多么地不合时宜。同事们看他也不顺眼,有的是嫉妒他的才情,同为七品,自己默默无闻,板桥却名满天下。有的是嫉妒他的能力,自己不得民心,板桥却有口皆碑。还有的是无法理解他的作派。别的官员都喜欢跟达官贵人交往,他却喜欢跟老百姓混在一处,有个屠夫过生日,板桥还特地送酒去给他祝寿,同事们都觉得不可理喻,目为怪事。在这样一个生存环境下,板桥的压力是很大的。不过,板桥的性格虽坏了他的官运,却成就了他不朽的艺术。得失成败,原不是那些寻常眼孔可以衡量的。

乾隆十四年,板桥五十七岁,作了行书《板桥自序》,对自己的生平志趣作了一番总结。通常,自序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情,有人大吹大擂,有人冲淡平实。而板桥的自序,见出的是一个“真”字。他说自己长得难看,被人轻视。又说自己好大言,特别自负,骂起人来口不择言。还坦言自己”酷嗜山水,又好色,尤多余桃口齿,及椒风弄儿之戏。”这是他不遮掩的“真”。他还有另一种更为难得的“真”。有的人愿意坦白自己的丑恶,愿意显示自己的真性情。这种心理一旦出现,往往会转向另外一面,即讳言自己的“好”,声怕有自吹自擂之嫌。也就是说以清高、率真自傲者夏洛特麦金尼,往往不好意思夸赞自己。但板桥不,他夸起自己来,也很真诚,对自己的好处很清楚。他说自己“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不苟同俗”,他还说自己善书法,自号“六分半书”。很高兴地告诉大家,自己闲时画的兰竹,王公大臣、官员、同行、和尚、道士等人都当作宝一样的珍藏截教大妖。又很拽地说,我才在不乎这些呢,我在乎的只是我的同乡李复堂。他名噪京师的时候,我还是无名小子。现而今,索画者,必曰复堂,索诗字文者,必曰板桥。我终于可以跟我的好朋友并列在一起了,心里高兴得很。
一篇自序,过了几百年来看,处处实诚,可谓对自己认识得特别到位。自己写自己,能够客观地写到这个份儿上,不能不让人感叹板桥的确是个真人。但板桥的“真”又跟孩子的纯真不同,他越是“真实”,我们越觉得很难彻底地读懂他。因为在他的长篇短札、诗文题跋里,我们常常读到不一样的板桥。他有淡泊名利、视功名利禄为浮云的一面青神吧,又有醉心科举、孜孜以求仕进的另一面,他有好喝酒、好骂人、纵情声色的一面,又有爱民如子、勤勉工作的另一面。他一生狂放呆子王妃,淡宕风流,放浪不羁,被时人目为狂士。而他最终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人生哲学却是“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写下“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的板桥自己大概也不会想到很多人是从“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开始知道他的。板桥的“难得糊涂”写于五十九岁那年,其时离他去官不远,宦海的凶险波涛他已有所察觉,他也知道宦海凶险,固有加官进爵的荣光,也有身败名裂的风险。“难得糊涂”是一个极为聪明之人对糊涂的渴望,正如“难得糊涂”下面的小字所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难得糊涂”横幅是板桥书法“六分半书”的最精粹之作,同时也是社会上流传最广的拓本。四个大字之中,两端之“难”与“涂”,结体缜密,内里之“得”与“糊”则书体疏朗,如此布局,遂使大家精气内敛,而内里活泼生动。下面的小字则参差高下,动静互生梁一桐,妙趣良多时保雅。“难得糊涂”四字蕴含的意味实在太多,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能从中读出共鸣。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有人说这是板桥在官场受挫之后任笑霏,明哲保身的人生哲学,有人说这是板桥从他的房师鄂尔泰所言“大事不可糊涂,小事不可不糊涂;若小事不糊涂,则大事必至糊涂矣”化用而来。各种说法不一而足。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死亡繁殖,经典的广为流传,往往就是因为它给人们提供了误读的无限可能,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出自己想要的。

与“难得糊涂”相映成趣的是板桥的另一句名言“吃亏是福”。这四个字被人挂在嘴边的频率甚至超过了“难得糊涂”。很多人被奸商蒙骗买了伪劣商品时,也会叨上一句“吃亏是福”,总之不管在人生路上吃了什么亏,气愤难平时念叨上一句“吃亏是福”,就成了止痛良药。“吃亏是福”横幅的布局跟“难得糊涂”颇为相似,大字在上,跋文在下,跟一般书家跋文写在侧边有所不同。如果说书法作品也有姐妹篇的话,这“吃亏是福”算得是“难得糊涂”的姐妹篇。“吃亏是福”是板桥历经挫折、痛苦后,看透世情的人生感悟,作于板桥的晚年,人书俱老,笔墨精到。而关于“吃亏是福”,的确是充满人生智慧的处世哲学。吃亏之所以是福,是因为吃亏可以“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因此是福也。板桥一生命运骞促,因其耿直率直,在人生路上定然吃了不少亏,所以到得老年,方有这样的智慧心得。郑安仪当我们用“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安慰着我们不如意的人生时,也会感念板桥。他用他的大智慧化解了人生中的大痛苦与大纠结,还恩泽后辈。
(王锐:新锐作家,文化工作者,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 未完待续 ——